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5-04-13

陈利敏(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前言

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像长三角的综合发展一样,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目前,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而全面的现代制造体系。然而,过去的开发方法相对广泛,并且面临着比如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提高黄河流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有利于改善并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总水平,影响深远。

■黄河流域制造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规模情况

黄河流域跨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4.97%。黄河流域区域内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如2019年山东的经济总量是青海的24倍。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来看,不同省区也存在较大差异,山东2019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仅为2.1%,但是四川和河南的增长速度较快,分别达到8%和7.8%。从进出口方面来看,2019年山东省出口总值为111304.40亿元,而其他八个省区的出口总值为1104.41亿元。也就是说,山东的出口额高于其他八个省和地区的总和,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二)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大

黄河沿岸省份的制造业在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体现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完成,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之间的差异行业。在黄河流域大多数省份中,除山东和河南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梯队是山东和河南。两省的先进制造业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生产的产品市场认可度较高,制造业不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2017年,山东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2704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3倍,河南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6742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8倍。河南省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第二梯队是其他七个省。自从2014年以来,除四川外,大部分地区的制造业水平都处于下降或略有增长的情况。四川省制造业发展增速是第二梯队中最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2016年之后,赶超了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17年的横截面数据来看,山东、河南以及四川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和山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陕西略有上升。黄河中上游现代制造业发展总体缓慢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能力薄弱,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造成的,大都保持较大比重的传统制造业和能源资源型产业。

(三)黄河流域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低不一

青海的集聚状况良好,但相对规模优势较弱,区域综合竞争力中等。尽管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集聚状态,但它们没有竞争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集聚发展迅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扩大产业链,培育具有创收优势,有助于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集聚和规模优势,这表明青海的制造业高度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保护“中国水塔”。

甘肃的集聚水平相对较弱,处于工业集聚状态的产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行业的低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所有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均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是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双高”产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力。固有的脆弱生态环境在高耗能制造业中,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甘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河南以产业集聚为主,许多产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处于集聚状态。其中,食品加工制造和非金属矿产品在规模上具有竞争优势,这与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现实是一致的,并已获得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且发挥有效,扮演重要角色。所有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处于集聚状态,整体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呈现出专业化、集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各省、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工业系统由行政区划管辖,分工和协调薄弱,经济互补性薄弱以及产业结构水平低下限制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黄河流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产业结构的高层次需求与产业水平的低层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优化和升级。

■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集聚,提高生产效率

黄河流域跨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鲜明的流域经济特征,黄河流域制造业发展应结合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1)黄河流域中的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这些地区应集中发展以生态产品加工、粮食加工为特色的制造业,在对现有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强品牌意识,打造名牌生态产品并扩大影响,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2)在黄河流域,与能源相关的制造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除了山东、河南两省的能源加工业具有深加工制造业外,其余大多数地区的能源加工业属于浅加工,产业链较短。对这些产业,应尽快应用现代技术、改造原有设备,进一步延伸产业加工链,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工业结构。

(二)促进产业链进一步现代化

通过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增强整个产业链的内循环和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扩大和加强竞争性产业,其核心支撑应以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持续增长的领域,从而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进一步创新,继续推动绿色、技术和智能的“三大转变”,重点发展产业应该放在装备制造业、高端石化、新材料等产业上。突破口应着眼于具有战略边界和爆炸性增长潜力的领域,比如发展机器人、生物制药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联系,以科研优势作为强大支撑,积极突破核心技术,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通过使用绿色高效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消除过时的生产能力,进行清洁生产,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以黄河流域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分类指导的力度,明确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对工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的发展进行明确禁止和限制。帮助企业促进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建立绿色供应链以及建立高效清洁的低碳循环绿色制造系统。

(四)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和创新链布局衔接,充分利用大企业的骨干作用,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专业领导技术研发行业的组织和实施。专注于先进设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新能源等行业,以中小企业技术为基础,培育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的多元化创新企业。为了进一步激发对本地公司创新的热情,促使各种创新参与者采用“机构+政府”“机构+企业”“企业建设和联合建设”等多种模式,并共同建立工业技术研究机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