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4
于婧 王家明 常启迪 刘盼成 任凯(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2018年以来,国务院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的工作思路。同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村,打造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指明了文旅融合、文旅改革、文旅发展的方向。
我们通过对东营地区的初步调查研究,分析山东省东营市地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发现: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孙子故里,吕剧艺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文旅产业的融合潜力,现东营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旅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也体现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需借鉴优秀案例,进行对策研究,本文在探索东营市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基础上,积极为东营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东营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推动文旅融合,市场被注入新的活力。打造“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制订《东营市“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成立东营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集团,开发“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改革发展方面,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东营市现存很多的民俗文化,如陈官短穗花鼓、大码头围边苇编工艺、枣木杠子乱弹、内画鼻烟壶、黄河口落子、九龙翻身、红光祭海节等,很多传统东营特色本地的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体现出东营的旅游发展与当地特色文化之间融合程度不深,文化的发展出现盲目性、自发性等问题。
东营的旅游产业,依托著名景观黄河入海口,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黄河口旅游项目,忽视了其他旅游项目的挖掘,如新世纪广场、孙武祠、清风湖公园、胜利广场、芦花飞雪等其他著名的景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给观光者留下东营仅有黄河入海口景观的刻板印象。
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东营地区体现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区与旅游的融合,如黄河入仍局限在原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局面,且融合度不高。东营市特色旅游景区为东营地区带来很高的效益,但文化事业的发展停滞,目前截止到2019年,东营市艺术表演团体剧团2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保护业机构一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8个,文化站40个。文旅融合的目的不仅仅是固有的文化资源,更是通过文化创意去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优化旅游品位和旅游业态。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现如今,东营在文旅方面人才大量稀缺,无法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据《东营统计年鉴2020》记载,东营市现从业人数为376242人,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就业人数为1669人。
文化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特定产业形式,各界研究丰富。我国文旅融合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吸引力强,形成了若干地区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宣传本土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中有三种模式值得借鉴:
袁家村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旅游村,袁家村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著名的有唐肃宗建陵石刻、昭陵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同时依托餐饮行业的集聚效应,家家主营的就是稃子,箸头面,泡泡油糕,袁家村酸辣粉,乾县锅盔,西安凉皮等美食,给人们做出营养的饭菜,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袁家村的魅力。
铁楼藏族乡是甘肃省甘肃陇南市文县中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建有原生态的古代建筑以及民族特色廊桥。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铁楼藏族乡的文化品牌,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白马面具舞池哥昼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村子在保留原始风貌、原始文化的基础上,不仅栽花种树美化了环境,还打造了世外桃源般的民宿客栈,成为了游客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
洛阳是河南省中型城市,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建设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打造了特色旅游休闲城区和街区,发展了乡村旅游,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了各个城区板块的建设风格,举办了大型国际文化旅游活动,让古城古得经典、新区新得现代。
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基于东营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之上,推动东营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东营地区文旅产业融合道路,是推动地区产业改革、产业创新的需要。在文旅产业融合中,东营既有本身的优势,又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思索、探究。
加强东营地区内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挖掘、备案、整合、应用。东营市应编制施行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统合宣传、文化、地方志、档案、民间百姓的资料,设立课题、协作分工,以历史文化为重点,促进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应用。借鉴优秀文旅融合案例,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结合东营市自身文化特色及旅游资源,在充分考虑市场潜量、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等相关的文件,从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制订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文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融合为方向,以游客喜欢、游客满意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提高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树立文化旅游项目品牌,拓展市场。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彰显文化历史魅力,以黄河文化为起始、地区文化为底蕴、民俗文化为特色,打造“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特色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形象的打造与宣传,不仅要牢牢抓住山东地区“两圈四区”及京津冀地区的客源市场,也要不断增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在全国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强化东营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东营文化旅游专业队伍建设,创新培养人才新模式;建立文化旅游专家组和人才库,加快吸引和培养一批懂旅游经营会管理或懂文化创意有想法的专家或人才,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东营市需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和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与旅游部门的行政职能,结合工作要求进行监管。东营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需加强相关部门协作交流,使优势互补。文旅部门要注重强化职能,与其他部门协作,及时分析和解决文旅融合的问题,并制订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指导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加强文旅行业监管,提供优质服务对促进东营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关于文旅结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对东营市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为依托,对东营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东营市地区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原因,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借鉴,给出东营市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东营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拉近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式产业形态,充分整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自身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