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4
邓智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应用型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相对的《电子商务导论》课程也有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经管类专业均开设了《电子商务导论》课程。原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但随着学校转型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理论为主教学模式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因此,根据需求对《电子商务导论》课程进行积极改革,让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促进自身专业与电商商务模式融合,也能更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岗位需求。
《电子商务导论》教学模式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以教材为主按照章节进行教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通过课件讲解书上知识点,学生上课时主要以被动形式学习知识。理论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目的是以通过期末考核为主,而不是以学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进行学习。针对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授课时,因为缺乏前置课程引导,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没有一定的了解,相当于零基础学习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时会感觉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如何更好地将《电子商务导论》融入到非电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培养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岗位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们需要在对《电子商务导论》课程研究和改革中逐步完善。
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根据高等教育系列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主要来自课本。然而课本中的知识多数为讲授早期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时期的经典理论,所介绍的技术知识也是以计算机基础与互联网基础的理论为主,与实际使用的技术有较多差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多数会直接套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设计来进行授课。但是作为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的岗位需求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同专业本身有着一定的特色与就业方向,那么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时,教学导向与定位也是不同的,应该针对其专业特色进行分别设计,而不能统一套用一个标准模板。如在期末考核成绩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最终成绩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纸质试卷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论述等;平时成绩根据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来综合评定;最后按照考试占70%与平时占30%比例计算最终成绩,但以理论为主的考核办法已不符合实际需求。
因为授课专业为非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导论》课程目的是让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体系有大体上的一个了解。因此开设《电子商务导论》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未设置有任何前置课程与后续延伸课程,在开设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时也并未与《电子商务导论》课程形成一个递进层次的教学顺序,导致《电子商务导论》课程与其专业课程关联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度也相应有所提高。
《电子商务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主要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中重在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搭配少量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占比大体为70%和30%。在实际应用中实践教学所教授的知识要比理论部分教授的知识更有作用。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却比较难以执行。因为《电子商务导论》课程为导入型基础课程,其中包含大量的抽象概念、模式、方法体系,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难度大,实践操作也需要部分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基本上只能做到了解基础的电子商务建设大体流程,仍然缺乏一些后台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经验,对各类平台的设计、管理、维护、客户关系等方面普遍没有系统的了解与实践。但市场需求的是系统学习并操作过电子商务平台的人才,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即使想要到电商行业实习也比较难找到对应的实习基地,这就使得高校输送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电子商务是2000年才由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专业,2012年后才出现高学历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高校也是近几年才为非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电子商务导论》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是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现有教师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所占比例较大,为早期从经管类或计算机类专业转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该类型教师并非系统的学习电子商务出身,但能够较好完成理论方面教学任务。另一类则是本身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的教师。该类型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且扎实,但由于并未走出学校在社会上从事相关行业,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面也必然有所欠缺。
社会岗位需求变化日新月异,我们进行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设计的时候应该打破传统,不能再沿用老师为中心与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而应根据市场最新的情况和人才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结合其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建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不应仅仅是单纯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改为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育。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考核,过去我们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所以,也要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更多地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不在仅限于理论考试范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起到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非电子商务专业在安排《电子商务导论》课程时应该作整体的考虑,结合原主专业与电子商务有联系的课程开设情况,在适当的学期进行开课,而不是在专业课开设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电子商务导论》课程。这样能使课程与前期所学专业课形成知识递进,也增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在《电子商务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分配时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大体为70%和30%。此比例在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下已经不再合适。针对学校与市场的需求,在课时比例安排可以适当地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将实践部分所占的比重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实践操作为主导,在理论知识学习时融入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的占比调整为50%和50%。
当下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模式成为当今最主流的商务模式,各大高校也逐渐加大力度强化电子商务课程建设。但光靠理论知识难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因为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实操性强,所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生与社会接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根据市场最新的情况和人才需求变化,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建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高校专业教师理论基础雄厚但缺乏实践经历,那么通过校企合作也能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会安排教师在假期时间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践,一方面可以积累实际的一线实操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科研教学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能够和企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机制。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一线从业人员到校进行教学辅助,共建“双师型”队伍。
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的要求,结合非电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导论》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现状,对该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希望在非电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导论》课程从内容上到实践环节上得到进一步优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