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5-04-14

苏亮(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新”,如今经济发展速度正在发生转变,开始进入中高速模式,并持续稳定地发展,经济发展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转变,重点突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这两种因素。经济新常态更加强调经济结构稳增长,在经济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有:人们的消费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再是传统的吃饱穿暖;创新创业性企业成为市场的新产业,对其的投资需求增加;越来越注重创新创业型企业,提升技术型人才的竞争力;我国进出口经济的发展,一些外企对人才就业岗位的增加,增强了对国际贸易型人才的需求;市场上的劳动逐渐智能化与技术化,企业的生产逐渐小型化和智能化,对劳动型员工的需求减少,对会熟练应用智能化机器操作人才的需求增多;市场从注重总量生产变成注重质量生产,增强了对创新性技术的应用;市场竞争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看重产品的质量,追求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模式;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加深,企业逐渐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而且绿色低碳型企业更受市场欢迎;企业对于用人方面更加谨慎,对人力资源的审核更加严格;传统的宏观调控市场的手段不再占据主要地位,新型的以市场机制调节成为主要手段。对于就业的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为导向。

■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多

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要求低,所以大学生完全可以适应。但是,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创新型企业、现代化企业、智能化企业和服务型企业逐渐成为市场重点发展对象,推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和就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严重不匹配,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于是出现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和企业招不来员工的现象,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暴露。

(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缺乏重视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了解市场的需求,达不到企业招聘人才的水平,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实则,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很多是以后就业用不到的,很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即使学生被企业录取了,也很难做好工作。目前高校所开展创业就业课程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一般都是形式上的课程,没有明确这些就业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类课程一般都是一学期就学完了,没有贯穿大学生教育的整个阶段,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没有特别重视就业问题。高校对于学生就业创业类课程的开设,缺少专门的课本,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口述和ppt展示,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且每个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可能会不同,对于学生就业知识的传授过于陈旧,有些脱离现实生活,没有认真地研究市场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没有做到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指导和培训。同时,高校的就业教师资源匮乏,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更倾向于是一种应用型学科,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于教师的知识面覆盖范围和专业素养的要求很高。

(三)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很多大学生就业政策,但是还是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社会就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对于给大学生发放失业生活补助的做法,只能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大学生,但是短期的培训并不会对大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升。要想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还需要推行适合当今市场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市场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 对大学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就业提出的建议

(一)加快经济转型和促进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市场的迅速转型。低端产业价值链主要是廉价的苦力劳动,我国市场需要发展智能化的企业岗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将市场向高端产业价值链方向推动,增加需要高级人才的就业岗位,推动就业市场人才能力的提升;大力发展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提高人们的消费需要,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绿色低碳环保的构建,增加市场的投资需求,从而改善市场产业结构。

(二)提高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专业性

主要内容有:推动高校就业课程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就业教学模式,装订专门的就业知识课本,辅助学生对就业知识的学习;完善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综合市场需求来更新学校的专业,专业性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改善学校的课程设置,取消一些没用的课程,增设对学生以后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定期对就业教师进行培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增强对专业学科老师的培训力度,让学生学到更加专业的学科知识。并将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把就业教育变成常态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市场,构建职业规划,向着自己的理想岗位不断努力;同时学校可以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安排学生实习,进行市场的实际分析,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打好基础。高校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充分了解市场就业的新形势,拓宽学生就业的视野和市场,增强大学生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创新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式,寻找更广阔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需要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制定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杜绝因为城乡或者户籍差异而导致的就业歧视现象;构建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就业平台,完善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实时监控并更新企业招聘信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其次,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应当密切和企业间的合作,做到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推动企业的招工;实时观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改进不好就业的专业,推动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市场应当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推动良好就业环境的构建,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得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被利用,真正的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

(四)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及时纠正,避免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挑挑拣拣,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改变学生的思维惯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改变学生传统只想进国企的就业观念,让学生多多关注小微企业或一些外企,顺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市场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前瞻意识,让大学生提前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理性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发展优点改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让大学生提前明白就业市场的残酷,避免大学生毕业进入市场后,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萎靡不振;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打压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未来在就业市场中能够打败其他竞争者,脱颖而出;强化大学生的现代就业意识,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经济转型导致就业结构的改变,需要大学生顺应时代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系统,不断优化自身的价值取向,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树立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挑战更加严峻,需要大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岗位的更新,需要大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对于高校来说,更需要分析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市场状况,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不断调整改进专业课程的开设。对于国家,需要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对于市场,则需要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推动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