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党传升 刘喜华
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制约因素;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01-01
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理清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实践,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将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劳动者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
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制约因素
(1)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高等教育沿袭“应试教育”模式,以传承为主要目的,教学遵循“求同思维”模式,有时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影响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2)教学内容陈旧。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且和实际脱节,没有及时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材中占有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仍被置于教学之外,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材有时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
(3)教学方法呆板。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固守“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理念,以灌输方式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导思想,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教学及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思维产生了惰性,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展。
(4)理论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被稀释,实践教学被削弱,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同时,部分企业不愿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实习难以安排。沒有足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核导向偏颇。当前,一些高等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主要看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数量和刊物级别。这种考核制度,可能把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向写论文、出成果,对课堂教学、对培养人才不感兴趣。
三、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应是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应试型人才,而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就是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克服忽视实践教学、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树立理论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
(2)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的。面对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以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一种系统的观点全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
(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说到尾”的教法和“教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并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实地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各类评优制度,制定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及文献检索能力、实验(调查)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论文质量等量化标准。
(6)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保证。高校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流畅、开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带动学生去创新。
参考文献:
[1]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9(05).
[2]许淑慧.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