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答式微任务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时间:2024-04-24

陈景胜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其不仅品学兼优,且主动学习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与表达能力,是值得技师院校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以技校计算机教学为案例,结合作者企业经验,提出一种简单有效且易掌握的教学方法——“问答式微任务教学”,认为其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工教育;问答式微任务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9-0045-02

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现象:刚步入社会时,一些大学生不如技校毕业生好找工作,且工资待遇不比技校生高。但实习期之后,大学生却能把技校生落下一段距离,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这个距离会越来越大。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也善于主动学习,而技校生在这方面却是一大短板。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同时,也以此为鉴,深入反思,逐步探索出一种让全部技校学生都能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问答式微任务教学”。本文对问答式微任务教学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相关研究。

一、出发点

“问答式微任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体现其主体性,诱发其好奇心,满足其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让其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尤其不适合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技工院校学生。一体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措施应运而生,它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融为一体,目前已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任务周期偏长,不太适合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因此,教师可以以一体化教学模式及成效为镜子,借鉴其形式,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进行类似的改革。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学生最易于接受的顺序重新安排,并融入到不同的“微任务”中,然后以“微任务”作为学生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查阅教材、网络,逐一讨论、汇总、回答。教师则根据不同“微任务”的实际需求,在有限的课堂上灵活运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六个步骤或其中的几个,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突出其主体性,诱发其好奇心,满足其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让其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此为鉴,在学习、研究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大胆地进行“问答式微任务教学”尝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AutoCAD”等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划分为多个“微任务”,并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精细化

类似于一体化教学,“问答式微任务教学”从课堂反馈来看不再需要满堂灌,教师讲得少了,很多时间交给学生去学、去问、去评、去总结,这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主演”的身份变成“导演”,好像变得轻松了,但其实不然,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很多。

首先是“微任务”的精细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依据的是教材,而“问答式微任务教学”,教师依据的是“微任务”。“微任务”从何而来?这需要教师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企业经验等,把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微任务”,且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顺序。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如果按照教材目录一上来就讲数制、ASCII等,就可能导致学生听着听着就开始睡觉、玩手机,慢慢形成恶性循环,班级管理也会随之成为大问题。所以,教师备教案时必须做到精细化,必须从就业导向出发,从工作需求出发,从“问答式微任务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花大精力、下大功夫,为“备课堂”打好基础。

其次是课堂的精细化。课堂的精细化包括两个方面,即课程设计的精细化及课堂驾驭能力的精细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微任务”精细化、合理化,把每一节课的“微任务”设计成精细化的环节,还要在驾驭课堂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微任务”的设计,只有做到为了学生而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课堂上教师要面对个性与能力各异的学生,与设计不一样的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并做好应急预案。这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学习难度的加大,更是任务量的加大。教师要面对不同类别的挑战,不仅要挑战学生,更要挑战自我,且必须战胜自我,以最终促使班级学生依照教师的设计全员参与“微任务”的思考、探索、解答、点评、总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总结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比技能水平短暂的提升更有价值,更有长远意义。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备好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问答”的对象,要把每一堂课都变成一个精细化的“问、思、学、答”环节,同时,还要做课堂的“掌控者”,驾驭好每一个环节。

三、灵活性

“问答式微任务教学”并非固定的模式,每一个“微任务”不同,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每一类知识点不同,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环节。

“微任务”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客观需求具有紧密的联系。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笔者讲授这门课程时并非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而是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将附件里的画图软件的应用作为一个小小的“微任务”抛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学的应用软件,学生上手非常快,所以学生认为计算机并不难学,有一种成就感。然后笔者引出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的“微任务”,但并不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因为画图、Word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查找资料时明显提高了效率。归根结底,每个“微任务”都要从学生出发,联系学生的實际生活及客观需求,让其最容易接受。

问与答要具有灵活性,问者需答,答者要问,这是“问答式微任务教学”的重要属性与内涵所在。“问答式教学”如果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那就彻底错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要思考、作答、总结,还要发问,并且都是主动的。学生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虽有些不着边际,但也有很多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小小的鼓励,会让学生信心倍增。

四、简单化

教师既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任务化,又要简单化。一笔,一本,足矣。笔者在“问答式微任务教学”尝试与探索中逐步养成了一种习惯:除了查阅资料(翻看教材或领取手机)之外,学生的书桌上只允许出现两样东西: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而学生查阅资料之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上交手机,并将教材放入桌内。作答时学生可以面对讲台,也可以念笔记本上根据自己的话整理的记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记录、善于总结、自我展示的习惯,同时也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

总之,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迎来新发展,也面临新挑战,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其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为目的,不为改革而改革,只为学生而创新,那么不管是“问答式微任务教学”,还是“答问式教学”,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茂兴.计算机应用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

[2]辜东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王惠.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8(08).

[4]马志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6(04).

[5]罗利.创新教学理念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结合[J].当代职业教育,201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