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联系生活构建体验式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研

时间:2024-04-24

沈慧

摘 要:联系生活,构建体验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生活情境,升华情感;链接生活经验,活化思维;开展生活实践,外化于行;关注生活表现,立体评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2-0015-02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要使其对道德与法治有深刻的认识,必然不能纯粹从理论知识入手开展教学,而是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引导其在联系生活的同时体验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简单的是非观念。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认知情感融入教学,并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便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链接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实践及关注生活表现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生活情境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升华情感

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创设生活情境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创设生活情境”这一教学手段,為学生创设十分熟悉、易于交流、充满情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升华自己的情感,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教学“我不拖拉”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拖拉这一习惯的坏处,并促使他们积极改正,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家庭情境。教师可让学生们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孩子、爸爸和妈妈,并模拟在家时的交流互动。每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其他小组观看并指出表演中的拖拉现象。通过观看表演学生们指出的拖拉行为有: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的过程中被父母叫时,总是会说“等一下”;父母让睡觉的时候,孩子总是会说“我还没玩完”“我还没写完”等;父母叫起床时,孩子总是会说“我再睡一会儿”。待学生们都表演完后,教师问道:“大家认为拖拉是好的习惯吗?”有学生站起来说:“拖拉几分钟没有什么关系吧,不耽误什么事。”还有学生站起来说:“当然有关系,昨天我起床的时候拖拉了一下,结果没赶上公交车。”在指出拖拉行为和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同身受,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们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教师总结道:“大家可能觉得拖拉几分钟没什么关系,但是有时候仅仅几分钟就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没赶上公交车、上学迟到等,这都是看似不重要的几分钟引起的,因此同学们要改掉拖拉这个坏习惯。”

在上述“我不拖拉”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家庭生活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深刻认识拖拉的坏处,并积极地加以改正。同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链接生活经验,活化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除了要结合书本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的设定。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学生受到书本知识的限制而失去自学能力的问题。同样,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进而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这样做,能够更有效地活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每个星期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本周内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然后在下个星期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记录后,学生们能积累许多内容。有的同学说:“晚饭后跟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看到有小朋友站在公园的椅子上玩耍。”针对这种行为,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因为把椅子踩脏了别人就没办法坐了。有的同学表示:小孩子踩脏了椅子,家长会帮忙擦干净的。还有的同学表示:每个人坐之前都会自己擦一擦,所以踩不踩无所谓。学生们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引导道:“不踩长椅是我们的素养,而踩了擦干净同样值得表扬,但是公共场所毕竟不是私人空间,我们要以大众的利益为先,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

由此可见,采用链接生活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日常所见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活化学生的思维。

三、开展生活实践,外化于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找寻高效的授课方式,还要积极开展生活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学习“风儿轻轻吹”这一部分内容后,学生们通过课本学习认识到风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感受到的,也认识到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威力。为了加深学生对风的认识,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公园,让学生真切感受风的存在及其作用。去公园前,教师可让学生们准备一些能借助风力的玩具,如风筝、纸飞机、自制风车、泡泡机等。在公园里,学生们借助风力玩了一会儿玩具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吗?如果感受到了,请谈谈风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益处?同时,还会带给我们哪些危害呢?”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道:“风可以帮我们吹干衣服,风可以降温,风还可以吹着船前进。但是如果风太大,就会把树、杆子吹倒,容易伤到路人,电视里说台风危害很大。”当学生们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可告诉学生:“大家都知道风的作用与危害,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要学会利用风,享受风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时在遇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时,也要学会躲避和保护自己。”

上述案例说明,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风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与危害,学习一定的应对风之灾害的策略,而且能够让风的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

四、关注生活表现,立体评价

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最全面的展示。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表现,并多方位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和表现,对积极的表现要给予肯定,对不正确的表现要给予相应的引导,从而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

例如,教师讲解“不做‘小马虎”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解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践行力度,可布置如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件自己经常做的事情,并对这件事从头到尾制作一份詳细的流程,然后让家长帮忙对照流程监督学生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丢三落四的毛病。有的学生制作写作业的流程:书写作业——认真检查——收拾课本——整理书包。还有的学生对起床、吃饭、洗漱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事后,教师可与家长进行沟通。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都能按照流程一项不落地完成,也有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没有顾及。结合家长反馈的情况,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评价,对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学生们在得到评价后,都认真地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规划。

由此可见,采用关注生活表现的方式可以推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践。同时,通过家长的反馈,教师能够与学生形成教学活动之外的沟通,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做到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开展相关理论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有效内化学生的认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8(05).

[2]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3]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

[4]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1).

[5]庄荷娟.论常态化生活情境的创设——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