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辉俊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它是一个人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方面的有机整合,而课外阅读就是高中语文能够教给学生思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相当关键:应选择既有严肃内核,又有时尚气息;既有可读性,又有启发性的报刊和书籍。可通过师生共读、学生读书小组、学生摘抄作业分享等形式有效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读物选择;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88-03
常有毕业生回校看望老师,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大家戏谈起当年花了不少精力攻关的名著《复活》,如今还记得多少,能完整说出男女主人公名字的已是少数,更不要说托尔斯泰究竟是在书写何种意义的“复活”了。这个现象可以一笑了之,把它当作应试教育失败的又一例证。当然更可以引起教师的深思:高中语文教育要为这些孩子的十八岁甚至是一生留下些什么。
全面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应是高中语文教育的远大方向。它可能不像“听说读写”能力那般容易被考查,可是它偏偏植根于一个人的内心,悄悄萌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说它“利在当下”,是指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无论是写作水平,还是朗诵主持能力,都会略胜一筹;说它“功在千秋”也毫不夸大,因为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明亮坚韧的,这对他的个人成长一定大有裨益,而一个国家中如果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现代社会某些浮躁、焦虑、易怒、肤浅、短视等时代病就会减少。
“语文素养”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对修身养性的渴望和自觉。对美有追求,对修身养性有渴望和自觉,对一个高中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具有了这些品质,他们就会对学习上心,形成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摆脱低级趣味的人,这对语文课来说,并不是越界教学,反而是高级形态的追求。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开始,寻求改变,用语文本来该有的魅力,吸引学生的主动回归。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源头”有“活水”,才会盼来“清如许”的美景,这“源头”指的就是阅读。吸收的养分是精华,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如今不缺读物,缺的是选择。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都相当重要。
一、高中学生如何选择课外书
这是一个经典难题,在过去,教师的回答总是不假思索的:名著,还有《读者》《青年文摘》。殊不知,时代变了,新生代不再满足于《读者》中的心灵鸡汤式的故事,他们需要的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他们要求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可以阅读的应该是既有严肃内核,又有时尚气息,还有独家观点的有生命力的刊物。因此,就目前看来,除了《读者》,教师还要向高中生推荐《人民日报》副刊、《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凤凰周刊》这类报刊。比如新近一期的《新周刊》的主题是“95后,我们可以谈谈吗?”,文章认为下一个五年的科技趋势是万物互联,年轻人将引领未来的内容、技术和投资,95后是一个指标性的时代引领者,未来是年轻人投资给年轻人的产品,年轻人写的东西给年轻人看。这期杂志,不仅有对具代表性的95后的采访,还有专栏作家蒋方舟“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的犀利言论,更有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节选。再比如《人民日报》副刊曾有一篇文章《从两件小事看玉林狗肉节口水仗》,文章评论说:“公共事务是众人之事,众口向来难调。而文明的解决方案,绝不是从自己的价值偏好出发……不要绑架道德说事,而是彼此有商量,找共识,避免自我观点的神圣化。对相反意见,要有一份温存,对生态多样性的尊重,才是真正的文明行为。”如果年轻的学子能够长期关注这样的刊物,这样的视角和文字,他就会在其中找到关于“礼的当代复兴”“她世纪”“一个人经济”“周小平传递正能量”“第一个全国公祭的烈士纪念日”“90后CEO余佳文”等社会现象的答案。一个经常关注这类话题的年轻人,他慢慢地就会明白世界对他来说可不只是手里的零食游戏、手边的作业,他就会养成放眼周遭、不做一只井底之蛙的习惯,“梦想”这样的意识就会接踵而至,而这样的阅读选择,没有成年人(比如语文教师)的示范,不一定能实现。
当然,推荐给高中学生的读物不能只有略显轻松的小说或篇幅有限的文章,那些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书籍也不可缺少。省教育部门规定的高中必读名著数量一减再减,近几年,先是删去了《堂·吉诃德》,现在又删去了《复活》《巴黎圣母院》,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次从译作的角度看,这几部作品要想读出文学的味道,对于高中生来说有难度。第三,这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更多适合高中生的书籍,利用这心灵成长的黄金期,主动成长。留下来的几部经典《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和《欧也妮·葛朗台》,它们有各自的独特性,更适合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籍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没有什么所谓的唯一的书单,但大家选书的标准还是可以趋同的,那就是具有可读性,具有启发性。如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关于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读出友谊、亲情、背叛和救赎,也可以读出对战争的控诉和阿富汗的种族宗教问题。保罗·柯艾略的寓言式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对刚刚成年的高中生极具启发性和励志意义。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让读者跟着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回望中国社会十年变迁……这样的书不胜枚举,此处只是举出几例,意在说明语文课的内涵可以延伸得很远很深。教师如果仅仅是教课本里的课文,学生学到的可能会有作者生平、文章内容、语感、答题技巧,但缺失的是思考选择的主动性、探寻“美”的主动性,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势必会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尽管现在从形式上很难设置“阅读课”,但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真正将“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内容,一定会在教学相长中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快乐,开拓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宇宙间有一个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如果作为语文课灵魂人物的语文教师能够用语言感染学生,用博学吸引学生,用道理赢得学生,那么你的学生一定会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語文教师该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
记得《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赵晓兰《 环球人物 》(2014年第14期))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作者陈佳冉在她的文章《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中也有过类似表述,所谓的“无用”的阅读就是当下很多人认为的带不来经济收益的阅读,她说:“‘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这两段话很好地解读了阅读对人们心灵的作用,教师要相信没有不爱阅读的学生,只是他还没有从中发现乐趣,没有养成习惯,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没有人会拒绝成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其一,共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你想介绍的写作方法或者鉴赏要点与具体文段相结合,适时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会带来较好的收效。比如,当教师在介绍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时,适时引入村上春树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的描写片段:在接待处迎接他的,是头发漂亮地向外卷曲、年龄应当不到二十五岁的女子。淡蓝色短袖连衣裙上别着珍珠胸饰。看来是在富有乐观的家庭里备受宠爱、在健康宽松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她接过作者的名片,满面微笑,像按揉大型犬柔软的鼻头一般,轻轻按下内线电话按钮。这样的段落教师朗诵时间并不会超过一分钟,但就在这样的分享中传递了几个信息:村上春树先生新出的小说值得阅读;慢慢读书的感觉很深刻很美;小说不光靠情节取胜,有时候单是里面的生动描写就足够吸引人;每每遇到这样的文字,就可以在脑海里浮现相关画面,好文字是能给人现场感和冲击力的。这个文段并不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但教师要传递的每项信息都与语文有关。
其二,读书小组。高中生在校的学习是很紧张的,要定期举行读书会是比较困难的,这只能交由学生社团去实现,但是在班级成立读书小组就有了可行性。组员自由组合,在备选书目里选择书籍和组员共同阅读,以一两个月为期限,最后小组每位组员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形式不限(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压迫感),可以是摘抄,可以是评论,可以是感悟。再由组长制作一份PPT讲稿,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小组阅读的书籍。几个小组的分享环节可以集中在一节课完成,也可以在某一周每节语文课前占用十分钟,慢慢完成。读书小组的形式很好地延续了课后的自主阅读,组员有组合和选书的自由,大家目标一致,共同讨论,效果良好。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组分享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我的心只悲伤七次》,学生先朗诵了那首著名的《我的心只悲伤七次》: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样的一首诗马上就戳中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谁不曾受过心灵的伤害,而纪伯伦的诗正是献给所有疲惫心灵的礼物,在这位同学的带领下,其他同学也理解了纪伯伦所谓“我教给你们的其实不是给予,而是接受”。如果不是这样的读书历程,光靠课文内容,恐怕不会得到如此深刻的思想启迪。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叔本华有言论“思考比读书重要”。“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强调的都是要消化知识,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映射,从而得到切实的成长。
其三,摘抄分享。这是一次分享,也是一堂课的名字,是学生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每当教师说“今天我们进行摘抄分享”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学生们的欢呼。这是一堂学生不会走神的课,因为这堂课的每一条摘抄都是一次惊喜,学生不会知道下一条内容是哪位同学提供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在这堂课前,学生交上来的摘抄作业里,大部分都非常认真地提供了自己认为优秀的素材,并标注关键词。教师批阅完所有的摘抄作业,选择那些意义丰富、有启发性的素材,制作成PPT分享给全班同学,并在每则素材底部标注分享者的姓名。这些素材不要印刷下发,而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抄下来,从而提升学生筛选整合、做笔记的能力。摘抄分享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受益:一是学生体会了哪些内容值得摘抄;二是学生学会了在摘抄的内容里标注关键词,便于日后查找;三是学生可以从摘抄的文段里借鉴学习,记诵一些经典语句;四是学生可以从出现在屏幕上的素材提供者名字中感受到一种光荣,这种光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激起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强烈欲望,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远大方向,它是一个人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方面的有机整合,而课外阅读就是高中语文能够教给学生思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相当关键:应选择既有严肃内核,又有时尚气息;既有可读性,又有启发性的报刊和书籍。
回到文首提出的那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要为这些孩子的十八岁甚至是一生留下些什么”,想必是语文教师的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要为他们留下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痛苦,不是可有可无的漠视,不是玄之又玄的胆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母语身上,学生感受到的应该是一种神奇和美好,能体会到语言文字世界神奇和美好的孩子,定能领会这个世界的神奇和美好,他的内心也会是充实明亮和坚韧的。
现在来回答那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要为这些孩子的十八岁甚至是一生留下的是一颗充实明亮和坚韧的心。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思想,每位语文教师在探索这“源头活水”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凤军.重视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2]王建军,徐颖.语文教师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J].江西教育,2006(06).
[3]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