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要义

时间:2024-04-23

张沛霖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深入全面地分析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准确地研判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蕴含中国特色、体现发展潮流、引领世界发展的全新理念与主张。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为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需要以更加深入全面的视角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各国的长期繁荣稳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要义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6.010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既是现阶段我国对外工作的总基调,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尚未到来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全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强调的作为人类社会高级目标——“真正的共同体”那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独一无二的属性,所以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也被称为宇宙观。观即观点、看法,通俗来讲,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点与看法。例如,世界是否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它是静止还是运动的,人们能否客观认识世界等,上述问题都属于世界观研究的范畴。虽然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万物整体的看法与观点,但这些对世界整体的看法并非与对具体事物的观点毫无关联,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看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从广义上来讲也包括人生观,人生观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1]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反映了这种世界观下的人生观,那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将毕生精力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因此,人生观与世界观本质上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由于其客观地揭示了世界的内在规律。首先,意识是在有了人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其次,意识是在物质进阶到更高层次时才出现的,意识是高度概括化的物质;再次,如果离开了客观世界,人们的意识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唯物的且一直处于变化过程中,所以具有辩证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一定也是辩证论者。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是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部世界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持续变化之中,世间万物不但有量变,而且也有质变,这种发展是新生事物不断替代旧事物,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外部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意义。世界观由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总体看法,所以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195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这种世界观蕴含着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与将来。假如一个社会主义政党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决问题,那么就可能产生很多问题,进而造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不能对事物进行科学的辨析,就可能产生修正主义的问题,甚至出现政治错误。”这段话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拥有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能够灵活地借助它来看待问题,人们将会有正确的方法去对待世界。如此,人们才不会被外界事物的表象所蒙蔽,也不会以偏概全,更不会由于外界的变换而漂浮不定。[2]假如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引,人们在看待与处理问题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客观,就可能由于意识受限而无法对事物作出科学判断,不能分清本质与表象、主要矛盾与必要矛盾,甚至还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最核心的特征是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为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和政治体制间的问题,能够成为分析世界发展的基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全球气候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地区冲突问题等也日益严重,这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變革奠定了基础。[3]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应该以全面的、深入的、进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各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有责任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通过不断强大自身来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逻辑基础上产生的,为此,我们要科学分析国际发展的形势,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着眼世界未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强化各国交流合作,为世界各国的进步提供全新的中国理念。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要义

作为人类社会更高层次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以国家政体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下产生的,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先天的利益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需要发现可以让不同国家化解利益冲突进而合作共享的元素,这种共同协作的元素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共同命运面前,任何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都是次要的。人类的共同命运是在国际社会一体化过程中慢慢凸显的。

人类整体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根基。共同体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整体和局部、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但是,从哲学范畴来讲,所有共同体都有整体性的价值追求。对于组织结构、权利架构健全的共同体而言,共同体的整体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共同体假如仍需要不断完善的话,它应该改善的地方是调整共同体内部各成员间的利益问题。[4]而对于那些缺乏完整组织结构、权利架构的共同体而言,他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则是加强对共同体整体性的理解。在缺乏权利制约的情况下,假如没有对共同体产生整体性的理解,并未形成一致的认知与理解,那么共同体内部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大量较为完善的权利架构的国家、民族等共同体分崩离析,更不必说缺乏明确权利架构的共同体了。

人类的整体性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逐渐被理解的。在经济全球化来临之前,人们分散居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有不少大陆与国家存在着交流与合作,但那些处于隔绝的大陆或者国家仍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知。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不管身在何处,属于哪个国家、民族,我们人类都属于一个统一整体,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既然属于同一共同体,那么就必然存在共性。当前,我们人类都认同以国家为核心的全球政治体制,都接受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都使用同一价值观的法律法规,这在国际法范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人类的共性远不止如此,在意识形态领域,人类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共性。例如,人类为了不断发展与进步,就需要持续完善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方式。假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价值,那么它就是我们人类共有的价值。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少国家和民族由于不能与时俱进而被淘汰。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都是得益于这些国家与民族不断进取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共性不断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属性也愈发凸显。假如说常规战争是互有输赢的零和博弈,那么大规模的核战争就是玉石俱焚的负和博弈,那些并未参与到战争中的人们也会被迫承受核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再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假如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不进行必要的干预,人类社会也许会遭受严重挑战。在人类面临共同灾难时,单个国家的利益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说主权已没有意义。在整个人类面前,无论是哪个国家,最后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整体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命运相互依赖性升华人类整体性。人类的整体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逐渐得到强化,这期间的一个关键传导因素就是相互依赖性。由人类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所带来的相互依赖性是一个逐渐加强和递进的过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分析了国际市场建立起来后的相互依赖性:“世界各地的生产与消费活动都成为了全球性的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以及闭关封闭的状态,正在被各国全方位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所影响。物质范畴是这样,精神范畴亦如此。”在当时,命运的相互依赖性通常仅限于经济和文化方面,单一且不够深入,脆弱性与不稳定性较强。两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性无法彻底消除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安全上的战略矛盾。

进入20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依赖性早已超越经济文化领域,国外有学者曾尝试着借助“复合相互依赖”这样的理念来阐释这种情况。在他们的理论中,国与国之间不仅在经济领域存在相互依赖性,而且在政治、安全、气候等领域也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复合相互依赖通常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多渠道交流;其次是国与国之间联系的议程中有不少尚未明确等级差别的情况,这说明军事安全问题并不是国与国之间最为关注的事情;再次是当这种依赖性广泛出现时,一个国家不会因为一些矛盾而对其他国家动用武力。但是,这种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不能体现目前国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5]他们专门强调:“即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近乎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况,重大的社会政治社会动荡也会造成武力再次成为直接的关键政策。”其实,现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早已超越不允许将“武力再次成为直接的关键政策”的情况,这是由于人们的整体性所带来的依赖性已经更强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早已包含现阶段人类相互依赖的程度,这正是“命运”二字的意义所在,可把这种相互依赖性称之为“命运相互依赖”。假如复合相互依赖理念所蕴含的依赖性还未将不同国家的命运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体现的命运依赖性则把这种相互依赖性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也即人类是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不同国家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拥有同一片蓝天。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庭中,任何国家之间都是命运相关的;不同国家之间也许存在冲突和矛盾,但并非是不可调和的零和矛盾,更没有必要由于利益冲突破坏我们人类这个大家庭。各国人民没有相互破坏的理由。假如说基于一般或者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的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间还有矛盾和问题时,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仍是存在变数的话,那么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则相互冲突的概率几乎为零,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稳固的。

結语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重新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理念,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知,它是涵盖核心要义、长期愿景、理论话语等各方面复杂系统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高度,去持续强化或提升包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在内的多项外交倡议,进而可以在携手推进世界美好未来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任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第21~22页。

[2]王剑:《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其哲学思考》,《理论观察》,2016年第7期,第38~39页。

[3]臧峰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探要》,《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5期,第76~81页。

[4]蔡扬波、潘勇:《社会治理新常态下社会凝聚力培育探微》,《理论建设》,2016年第3期,第28~32页。

[5]罗馨:《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三重维度》,《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第23~29页。

责 编∕马冰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