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四维路径

时间:2024-04-23

胡玉翠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形势,党员干部需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治理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自觉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新的时代形势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强化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加强战略布局和统筹协调,也要重视科学治理和依法行政、坚持学习实践和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自身治理能力,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党员干部  治理能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5.01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各级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大考,进一步凸显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如何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成为关键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视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新的时代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具备开阔视野的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核心在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有不同于执政能力的丰富内涵

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政府的代理人,其治理能力体现在依法行使职权,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体沟通协商、合作协调,形成对公共事务的高效管理,最终实现法律公正执行、资源合理配置、公众利益合法保护以及公共危机有效化解,等等,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保持健康、高效、和谐运转的能力。[1]国家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任务艰巨的整体性工程,由于治理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亦必然是一个综合能力概念,需要党员个体具备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法治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决策部署能力、应急管理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实践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

倘若要深刻理解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重要内涵,就需要全面而深入地领会国家治理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嬗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紧密相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而在国家治理理念上也实现了从“专政”到“执政”再到“治国理政”的历史跨越,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升华。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涉及公私部门关系的总和,是一个过程,应突出调和而不是管制。加强治理能力的提升,就要全面运用系统思维来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此,必须在强化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就其功能区分而言,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区别:一是在属性上,治理能力侧重于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而执政能力侧重于执政党的建设;二是在范围上,治理能力侧重于政党统筹国家事务的能力,而执政能力侧重于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能力;三是在目标上,治理能力侧重于使国家和社会和谐规范运转,而执政能力侧重于巩固执政党自身的执政地位。[2]因此,要提升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首要的是让党员干部在意识当中突破执政能力中的“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二分法,将二者融合成“治理能力”的新范畴。同时,也要在实践当中补足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新的能力向度,丰富“治理能力”的内涵。

新形势赋予了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新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方兴未艾,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现实条件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也赋予了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新的特征。

治理主体更为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领域将会解除限制门槛对市场和社会开放,不同参与主体将会在同一领域中进行竞争合作,其形式表现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3]。治理主体由政府一元变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公民等多元主体,这不仅意味着关系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矛盾多元化,且彼此交叉重叠,更增加了整个治理体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需要注意的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和政府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国家治理的最突出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了各个治理主体的角色和定位。因此,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治理动能,发挥好这个最根本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根据中央部署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生活等顺利推进,切实发挥好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职能作用。

治理内容日益复杂。治理内容的复杂性来源于国家和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的复杂性,是“两面”的立体统一。一面是领土、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支、军事力量等硬性指标;一面是公民教育水平、政治参与程度、医疗健康水平、社会认同与凝聚力、科技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等软性指标。治理内容之间相为表里、互为支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治理的内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治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新的事务和问题纷繁涌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仅为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不仅要能应对当下的问题和挑战,还要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见、判断和管控。

治理方式愈加民主。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一元威权管理向上下互动、合作协商的多元民主管理转变。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4]简而言之,现代治理要求社会各群体以治理主体的身份,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有序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在这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中,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权力的“双刃”效果,主动摒弃官员“权力”本位的传统政治,而将其构建在公民“权利”本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上,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体系保障其他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在多方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形成治理整体合力,实现“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治理维度愈趋广阔。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是系统性、整体式的多元化治理,更是一个跨时空、广维度的艰巨过程,“主张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5]治理维度的广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空间上的广阔性。治理的对象从单一部门、单一领域、单一行业扩展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甚至上升到区域治理、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广阔领域。同时,网络空间安全、数字货币等虚拟空间成为物理实体空间之外的重要治理领域。二是时间上的长期性。治理的时间跨度从几年到几十年,甚至需要几代人接续治理。西部大开发、防沙治沙、长江流域治理、黄河流域治理、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无不体现出了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考虑局部利益、立足当下,也要考虑全局利益、思虑长远。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四维路径

强化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坚实根基。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自觉提高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政治理解力和定力。二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要在严肃的党内生活中不断锤炼党性,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持政治原则,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三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勇于担当作为。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严格贯彻“五个敢于”要求,要“为官有为”“为官敢为”“为官善为”。

加强战略布局和统筹协调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的空间广博性、时间长久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领导干部自觉提升战略布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一是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党员干部要从全球治理和全国治理的大局、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势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坚持点面结合、条线结合,寻找和把握战略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工作的全局观和整体观。二是要处理好现实和长远的关系。要认识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把握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掌握发展动态。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绩,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三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人民。要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畅通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深化“放管服”改革,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

重视科学治理和依法行政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治理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即需要合理、合法的行政管理的有效协助。科学治理和依法行政的有效结合就在于摒弃传统的“人治思维”,建立能够稳定规范运行的长效治理机制:一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加强其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探索,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防止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等“私欲”。二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促使党员干部队伍起到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带头作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施行,党员干部要在治理过程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抵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法乱纪等有损党和国家形象及人民利益的不法行为。三是要推进权力公开,敦促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当服务于人民。权力的公开透明是权力规范运行的前提,不仅党员干部要习惯在“玻璃箱”中行权,更要通过制度建设、渠道建设、平台建设,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回归人民,避免“暗箱操作”,消除权力腐败。

坚持学习实践和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学习实践的目的在于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时代对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出的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结合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因此,一是党员干部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对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足知识盲区、能力短板,克服本领恐慌,着力增强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二是党员干部要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充分发挥实践的媒介作用,把改革和发展的“主战场”作为提升干部专业能力的“主课堂”,在“干中学”,在“做中学”,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执政本领。三是党员干部要有意识地多思善悟,求实创新。创新是提高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源头活水。要不断运用新思维,培养新能力,开拓新局面,创新治理理念、思路和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鼓励不同主体协同创新,调动多元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家教、家风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转换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AKS022)

注释

[1]樊怡敏:《实现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个关键节点》,《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年第3期,第26~27页。

[2]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话语转换——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行政论坛》,2017年第4期,第9~14页。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20~32頁。

[4][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第19~30页。

[5]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第52~58页。

责 编∕马冰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