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熊仁明
摘 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探讨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从深化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辩证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效利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发挥大学生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等方面,研究网络流行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2-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它的产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它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与思考,给网民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带来了一定冲击。大学生作为上网主力军,再加上价值观没有完全定型,必然会受到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分类
近几年来,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根据它们所基于的热点事件的内容以及涉及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为政治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表哥”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行政机关、公务员、新闻媒体,牵涉的社会问题为个别部门公信力不足、个别官员作风不正。二类为法律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我爸是李刚”“开胸验肺”“俯卧撑”“躲猫猫”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公务员、违法犯罪分子、弱势群体,牵涉的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不足、社会道德滑坡。三类为网络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你家里人知道吗”等。主要涉及主体为网民,牵涉的社会问题为核心价值缺失。四类为娱乐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羡慕嫉妒恨”“hold住”“肿木了”“此处省略一万字”“你幸福吗”“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等。主要涉及主体为群众、明星、话题人物,牵涉的社会问题为释压渠道不足。五类为经济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楼脆脆”“楼歪歪”“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反对活取熊胆等于反对国家”“土豪”“有钱,就是任性”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企业、相关部门,牵涉的社会问题为个别部门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诚信缺失。产生于热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具备很多方面的特征。时代性强,简洁易记,一语中的,易于复制,类推性强。网路流行语的特点,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是引导大学生适当宣泄内心情感。网络世界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引导人们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将伪装的面具卸下,真实地展现人们本质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尽情与未知的朋友谈天论地,释放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和网络上的交流真实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心理状况。二是提升大学生交际能力。大学生或者其他人群借助网络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创新能力的提升。借助健康积极、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特色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青年的内心世界,提升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三是强化形象思维与提升思维的灵活性。网络流行语更加具有形象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他们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强化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次了解新闻事件之后,随着其他网民的相关争论,事件真相逐渐揭开,大学生也逐渐开始在了解与查看信息的时候,学会提出质疑与分析原因,提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的批判与质疑的思维能力。五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广泛流传,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大学生对于身边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问题更加重视,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滑坡问题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三、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一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价值观。现阶段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升的法制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网络报道的负面新闻,这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也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具有财富、权力的人严重触犯法律,这些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发部分大学生“仇富”等思想。二是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标志,可以匿名发表和留言,就导致了一些不雅言语的出现,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失去信心。“老人扶不起”等网络语言,表明现阶段个别老人讹诈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见义勇为是否正确,从而制约了他们道德素质的提升。一些恶俗、低级的网络词汇,以及不健康的网络流行语信息,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三是对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金钱婚姻观、爱情观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爱情的悲观情绪,也改变了择偶标准。在很多明星恋人或者夫妻分手、离婚以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等话语和评论影响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不再认定爱情的唯一性,影响了与异性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四是缩短了网络距离而弱化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流行语使得大学生淡化了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视,更多将交流放在网络世界,而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始关注网络中的情感表达,从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的情感交流。五是日常用语规范被打破。网络语言中,同音字随意替代、图形符号、英文任意缩写等现象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语言的随意性,使得人们产生理解障碍的同时,也对规范语言的使用产生了误导。
四、网络流行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是深化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辩证认识。随着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里的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发展趋势,努力尝试了解网络流行语,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一方面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引起大学生的思考。二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当大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正确筛选那些基于热点事件衍生出来的流行语,完整评价这些流行语所具有的信息属性和社会属性。另一方面,还应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三是有效利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网络环境下的微博、博客、微信、校园BBS、QQ群等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网络知识,以应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的挑战。四是发挥大学生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以及其背后的新闻事件,从而分析该新闻事件的本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明白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五、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伴随互联网产生并发展,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媒介的重要使用者,网络流行语对他们价值观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兴因素,应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郭晓舟.网络文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刃剑[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
[3]杨倩.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