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惠卓萍

摘 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就可得以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9-01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设计思路,变机械呆板的教学为符合儿童生活的数学活动,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着力构建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以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提问

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任何数学教学形式都是寻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而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课题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题实验的教师在实验初期,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1)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根据研究对象是低年级小学生这一情况,实验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特别注重创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童趣的情境。如在教学“求总数”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草地上有7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4只黑羊;花丛中各种颜色的蝴蝶飞舞……学生的兴趣被美丽的景色所激发。这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说出感受,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空间中畅所欲言,尽管开始时有的学生不能立即提出数学问题,但能大胆提问、质疑就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在生活中寻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问题意识。例如: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块破碎的玻璃,让学生思考:“没有尺子,又不知道玻璃的长和宽,能不能配一块和原来一样大小的玻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帮老师出主意。这样的生活情境便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开放性问题。在学生会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后,实验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情境蕴涵着丰富的可深入挖掘的问题,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实验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情境,“老师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先要装修地面,你觉得该怎样装修,需要知道些什么?”此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显得很开放,有学生问:“您家面积有多大?可以根据面积算算要多少地砖。”有的问:“老师准备用多少钱装修?根据钱数选择相应价钱的地砖。”这些实际又有价值的问题在这样开放又实际的情境中孕育而生。

二、借助评价,促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实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日常学习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评价,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通过“数学日记”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银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在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上的进步和不足,捕捉思维的闪光点,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在课题实施前期写的数学日记大多是单纯的记录:今天学了哪些数学知识或今天上街分别买了什么东西,算算用了多少钱等。而在课题实验后期,学生的日记范围明显扩大。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谈到:“2022年将在北京举行冬季奥运会,北京提出的奥运口号是:绿色奥运!向人们又一次提出了保护环境。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也要加入到环保中,为奥运尽力,从小事做起。每天节约一张纸,每年我能节约365张纸,等到2022年就能至少节约1424张纸。如果全班同学和我一样,50名同学至少能节约71200张纸,就能拯救5棵大树。如果全校、全国的少先队员都行动起来,那能挽救多少棵大树啊!”不难发现,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三、初步学会合作,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验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思考分析的实践能力得以拓展。例如小组合作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要求学生能简单叙述自己的分析过程。在原有的评价基础上,教师增设了“小组评价表”,即在每次合作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表现,主要从“认真想”“大胆说”“仔细听”等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由自评、互评、提建议组成。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选用“小老师”,每组选一位学生像老师一样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方法,其他同学倾听后可以提问。这样的形式很受学生喜欢,也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文通过课题实验,学生能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合作中共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充满了自信。

参考文献:

[1]葛翠翠.小学数学学习中思维中断的成因与对策[J].数理化学习,2014(11).

[2]郑文亮.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实践探析[J].学生之友,2013(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