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现行教育模式的完善与杰出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4-04-24

朱琳 张力

摘 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一直在积极地探索这一课题。分析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提出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全才教育;专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10-0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一直在积极地探索这一课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亦试图从应试教育和全才教育这两点来探讨当代教育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改进措施,以期造就杰出人才、创新人才。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两千万,每年毕业生超过六百万,但其中高素质人才比例不多,杰出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面对这一现象,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越办越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教育质量却没有提高,以致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应试教育,二是有时过于强调全才教育。

中国是个历来重视考试的国家,在古代,很多读书人的人生目标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这一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是当代应试教育最为深厚的文化土壤。恢复高考后更是一考定终身,于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大学后,学生的主要精力仍是上课、复习,然后通过各门课程考试和证书考试,最后获得文凭,这就是中国目前大致的一个教育流程。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应试。当然,我们承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长期存在,的确是有其必要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情大国,如果完全取消高考及其他考试,则人际关系、金钱等各种因素可能影响到人才评价、选拔、培养。而且,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大学也的确为社会选拔、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这些人也正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教育模式也存在其局限性。不论何种考试,不论如何设计考题,都只能测试并提高人的一部分才能,很难全面反映并培养高素质人才甚至杰出人才所需的全部素质。也就是说,杰出人才所需的很多素质并不是仅仅用考试就能考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很多事例都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在科举考试中考上进士甚至状元,却在科场辉煌之后就暗淡下来,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令人瞩目的业绩。相反,却有不少科场表现平平甚至落第之人却因其事业上的成就而留名青史,比如医学家李时珍,文学家吴承恩、蒲松龄。在国外也不乏其人,大发明家爱迪生读小学时,就因考试常常不及格而被赶出了校门,最后却自学成才,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后来有人断言,如果爱迪生不退学,一路勉强读下来,最后即使拿到大学文凭,也将平庸一生。而在当代中国,一些中国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进了名牌大学,也拿到了各种令人炫目的证书,但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因此未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这样的人即使通过了再多的考试,拿到了再多的证书,也只能说学习成绩好而已,又怎能称之为杰出人才呢?须知,杰出人才应指那些在某些领域具有杰出才能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以英语翻译专业为例亦可看到,很多大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却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流利地沟通。即使是那些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语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们,又有多少人能胜任国际会议的翻译工作?有多少人能用准确、地道、优美的英语翻译当代文学作品呢?更别说提出创新而又实用的翻译理论了。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时还存在过于注重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学校和家长就十分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学业之重,从小学生们厚重的书包、过早戴上的眼镜上可略见一斑。但很多家长仍嫌不够,除学校课程外,钢琴、舞蹈、奥数等不断给孩子们加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武双全,样样出众。而到了高考时,基本上仍以各科总分定成败。进入大学后,很多学校也仍然以综合测评来评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当然,父母及学校的做法我们都能理解,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才兼中西的全才。愿望固然好,但实际效果如何呢?须知,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样样都学,则门门难精。另外,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有七种智力:语言、动作、逻辑、情感、想象、数字、声乐,而每个人的遗传因素决定了其可能在某种智力上极具潜力而在另一种智力上乏善可陈。有人能文,有人能武;有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人醉心于学术研究,有人则活跃于外交场合;有人有敏锐的艺术细胞,有人却对各种机械情有独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要求孩子在七种智力上都有极高的造诣,这本身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至少成功的概率极低。人类历史上虽曾有过极少数这样的全才,但很难推而广之。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学科分支越来越细,每一个学科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无穷的天地,一个人穷尽其一生的精力,能在其中某一个分支上做出杰出的贡献,就很不容易了,就可称之为杰出人才了。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全面发展,就可能让一些在某一领域极具天赋的苗子失去发展的机会。钱钟书当年高考时数学较差,而爱因斯坦考大学时外语也未过关,但都因其各自的特长而被录取。如果当时的学校过分强调总分及均衡发展,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少了一个文学大师和一个物理学大师。但遗憾的是,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在某一学科天赋极高,却因总分不够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如果我们多一些宽容和欣赏,少一些求全责备之心,对这些学生予以特招,并特别培养,他们极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成长为杰出人才,这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因人施教。而进入大学后,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大而全,全而不精,基本上是平均分配教学资源,很少发现并针对学生特殊的禀赋引导其在某一方向上深入发展。这样,学生独特的潜力没有激发出来,很难在某一领域形成专长。比如很多学校普遍开设的机械工程专业,往往开设了数学、英语、制图等近三十门课,但核心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往往只占了六分之一的课时。四年下来,学生似乎样样都懂一点,但样样都不精,很难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别说成为杰出人才了。这也是片面追求全才教育带来的问题。

二、根据当代国情,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了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后,我们就应针对这些问题,并根据当代国情,逐步地完善之。

针对应试教育的不足,我们应倡导素质教育。在高考招生时,除高考成绩外,应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测试。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加试听力和口语,物理专业的考生应测试其实验动手能力,美术专业的考生应测试素描、水彩等。然后,把高考成绩和素质测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总分(如7∶3)。可喜的是,有不少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试点成功后,可逐步推广。一旦高校招生的标准能得到完善,这一指挥棒必然会带动中小学的教育模式不断完善,这样就会在全社会形成重分数亦重素质的文化氛围。另外,在大学教育里,除了保持基本的、必要的考试外,应通过各种专业训练、实验设计、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当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读书、会考试,而且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既能独立思考又善于与人合作,还具备自信、勇气、毅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则势必从中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乃至杰出人才,又何愁找不到工作呢?另外,针对求全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利弊,求全则不精,求专则面窄,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以利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原则上仍应强调各门功课全面发展,但可鼓励学生在各科总体成绩较好的情况下,根据其兴趣爱好,重点对某一学科多下些功夫,多看些课外书,甚至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在高考招生时,对某些单科成绩特别突出而总分略低的学生,如经专家测试,证实其在某一学科的确有过人的天赋时,则应破格录取,特别培养。在大学一年级亦可不分科,或只大致分为文、理、医、艺等几大科。到大二时,再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禀赋引导其专攻某一学科,以期在某一专门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很多大学所采用的导师制值得我们借鉴。导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帮学生解答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根据其深厚的学养、长期的教学经验、敏锐的观察去发现并引导学生从事其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杨振宁在美国读书时,做实验经常出差错,甚至有同学开玩笑:“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他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学物理的天分。他的导师经过深入观察,发现他虽然不擅长动手做实验,但在理论分析及逻辑运算上有过人之处,于是引导其主攻理论物理。后来,他果然成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我们亦可根据具体国情、校情从本科教育阶段就逐步引入导师制,使得各具天分的学生们如一棵棵幼苗在导师的引导下,在科学文化的土壤里或绽放奇葩,或结得累累硕果,或长成参天大树。如以英语专业为例,有人语法扎实,善于做题又有耐心,可培养其当中学英语教师;有人听说能力强,反应机敏又善解人意,可当口译员;有人反应速度稍慢,但能深思熟虑,又严谨细致,适合当笔译员。甚至同样做笔译,有人感情丰富,文学功底扎实,则适合翻译文学作品;有人知识面较宽又逻辑周密,则适合从事科技作品的翻译。总之,先须有较宽而扎实的基础,然后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日日精进,则总有成大器的一天。

三、结束语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一直在积极地探索这一课题。本文试图从应试教育和全才教育这两点来探讨当代教育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改进措施,以期造就杰出人才、创新人才。

古时候,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因为他掌握了一套有效的育人之道,如因人施教等。今天,如果我们能根据当代国情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一定能做到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郭齐家.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史荣新.爱迪生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皱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杨建邺.杨振宁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5]严华英.孔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