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张金果

摘 要:高中新课改要求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新课标的实施、深化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大量事实已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明显的实践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26-01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生活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恰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营造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

为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心情愉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教师要营造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气氛。(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建立师生平等的、和谐的、友好的关系。要给予学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建立民主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表真情,吐真言,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消除学生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压抑与负担。(2)通过尊重与宽容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学中要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学生,注重他们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培养。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学习互助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多媒体影视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激励他们形成优秀品质。(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实上,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学科教学能力低下所带来的影响更大。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保健能力的关键,是从自我做起,自觉参加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终身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设法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数学,主要通过以态度影响态度、以知识丰富知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情感熏陶情感、以健康促进健康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1. 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早定目标,立志成才

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确定目标定位和心理定位,避免陷入盲目、空虚、迷惘的状态,出现心理过激、偏差问题。应该让教师研究每个学生的原有的学习和生活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差异,预测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特长、优缺点和闪光点,建立自信心;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全力以赴。

2. 立足课堂教学“以心动生,以情育生”

课堂是专门育才的教学主阵地,师生通过情感交流传承文明、探索新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个性。(1)营造学生安全的心理空间。课堂教学要突出知识导学与情感导学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反应。(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导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幽默式的教学艺术手段。(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各种内在因素,都潜藏于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材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之中。(4)加强课后辅导,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课堂,也要融入课后辅导之中,巩固积极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5)亲身经历实践体会与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同于专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也不同于拘于内容和形式的专项教育,它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只要教师有健康意识、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造成学生心理缺陷的因素,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汲取前人的精神财富充实心理世界,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容纳他人、融入集体、适应环境,做一个健康乐学积极向上的人,最终就会达到目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就会端正,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人格品德就会高尚。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