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张小桃

摘 要:德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高校注重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和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特别是通过打造应用型高等院校和放宽学生选专业及学习的“自由”度,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30-02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国际声誉,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大学在教学与研究上的自主原则,在世界教育系统中是比较有特色的。德国高校注重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和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优良传统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精英大学建设和卓越计划,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德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

1. 分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有350多所公立高等院校,共设专业400余个。根据其任务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

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多、专业齐全,并且实施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原则,通常设置工科、理科、人文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神学、医学、农业科学及林业科学等学科。综合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的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毕业生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应用科学大学规模小、学制短、设置专业少,具有鲜明的教学和管理特色。专业分类较细,通常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多偏重于应用,职业适应性与技术应用性较强。目前,应用型科技大学占德国高校总数的43%,学生比例持续提高,2010年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约为40%,毕业生比例约为50%,在德国高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这类学校相对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授课和个别教学,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为目的。

2. 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德国高等教育理念是威廉·冯·洪堡倡导下的洪堡理念,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大学应促进知识的创造、保存和传播,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等。洪堡理念确立了大学的学术研究性质和精英教育性质,成就了近代德国高等教育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原有的大学“学术研究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学理念发生转变,德国197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把为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性教育列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产生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科技大学,高等教育表现出很强的职业取向。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发展和壮大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虽然德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德国顶尖大学与英美著名大学的排名差距却日益扩大。德国政府推出了一些新的计划,支持建立本国的顶尖精英大学,目的在于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精英大学”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学术理念在精英大学建设中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德国大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应用型科技大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形成了精英大学与应用型科技大学和谐发展的局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经过一系列变革的德国高等教育,确立了“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3. 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

德国高等院校的入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德国没有统一的招生考试,实行入学资格认可原则。德国大学一般的专业招生不受名额限制,只有少数热门或者受教学条件限制的专业实行限额招生。宽进的好处在于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从而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同时也为大学输送了更多可供挑选的优秀学生。

德国高校在实行宽进制度的同时也实行严出制度,学生淘汰率很高。这种制度对在校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鞭策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毕业考试成为整个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德国大学毕业和取得学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其学位含金量很高。

4. 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

德国高校一直保持着教学自由和学生学习自由的传统。各专业无统一的教学计划,除一两门必修的基础课外,所有课程由学生根据学习条例和考试条例自由选择。这使得课程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课,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与学双方在学术上完全平等,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学校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实验室对所有人开放,随时可以接纳学生做实验。考试的方式非常灵活,大部分采用笔试,也有相当数量的课程采用口试,口试时间由学生和教师约定。由于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也不划定考试范围,考试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参加考试时,要进行大量的准备。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1. 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打造应用型大学

近十年来,伴随着大学扩招计划的实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正经历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大体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偏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型大学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前,我国高等院校有明显的层次之分,比如“211”院校得到国家更多经费的支持,师资力量更雄厚,教学科研设施更完备,更易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时成功率较大;而普通本科院校师资和硬件则相对薄弱,申请科研项目难度大,地位越来越下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开始改变。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政府应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的经费投入。可以像以前研究型“211工程”院校一样打造一批应用型“211”工程院校,这些院校应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应该是以职业为导向而非学术导向,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另外,在对这些院校的评价或专业评估体系上也应不同于研究型大学。通过应用型“211”工程打造,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为目前教学型大学树立标杆,打破固有的研究型大学一定优于教学型大学的观念,使各种类型的大学都办出特色,均衡发展。

2. 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得自由”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一种控制型、刚性化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行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仍是相对公平的方法,但在专业选择上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目前,我国高招制度是专业招生指标由学校决定,学生选报志愿。但本质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生想学什么专业是由分数决定,由学校决定,至于学生是否喜欢或是否适合学习此专业则不予考虑,而一旦专业选定则很难更改。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清楚,只是被动地学习。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专业并不是所学专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211工程”院校中,已有约一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招生即按大类招生。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一年或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大二或大三时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和对专业的了解进行选择,从而避免了高考时一次性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大类招生应该成为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又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另外,现行的转专业制度门槛过高,仅个别学生能够实现转专业愿望,应该推行更加宽松的转专业制度。上述改革无疑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长远来讲,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本科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轻视理论应用能力的训练。必须摆脱教学理论体系对实践内容的束缚,将实践教学摆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工程现场实践上,虽然工科专业都有工厂实习环节,但往往流于走过场,现场实习效果不大,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有的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不积极;二是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实习时间。在德国,联邦经济、教研两部门与经济界的代表签署了一份全国职业培训协议,要求德国企业界每年定额提供实习培训岗位,不提供职业培训的企业向提供培训岗位超过平均数的企业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也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校也应和企业联合,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

三、结束语

德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德国高校注重学术与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和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特别是通过打造应用型高等院校和放宽学生选专业及学习的“自由”度,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

[2]赵晓明.洪堡“大学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毕瑞.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4]钱国英,徐立清.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