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4-04-23

许洪源 杨连生

【摘要】加强诚信建设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诚信文化建设是诚信建设最重要的一环,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对促进诚信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诚信文化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载体,带有道德与文化双重特性,发挥道德的价值功能,与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在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宏观机制保障存在盲区、中观建设内容流于形式、微观目标群体分类不精等现实问题,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系统优化,增强诚信文化建设的效力,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有序,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善发展。

【关键词】诚信文化  城市社区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09

诚信是社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价值核心,是人与人良好合作关系的道德伦理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而诚信文化建设是诚信建设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价值所在。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是诚信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将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是新时代城市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对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诚信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精华,是社会的深层结构对社会意识长期潜移默。[1]作为道德的范畴,建立和维护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通过隐性的影响力,发挥道德价值功能,与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

潜在的隐性影响。诚信文化以道德与文化的内在机理为逻辑起点,具有潜在的隐性影响。一方面,诚信文化具有道德的隐性张力。在诚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会有潜在的诚信意识状态存在,“这种潜状态的诚信放在社会中考虑就作为潜在的隐性张力”,[2]如果这种潜在的诚信状态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使得在整个社会中交往与合作更加顺利、容易。反之,会导致社会交往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诚信文化具有文化的隐性权力。文化是一种整体社会生活世界的呈现形态,诚信文化是这种呈现形态的文化形态。出于文化的内在机理考虑,诚信文化具有潜在的隐性权力。人们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进行交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文化,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并随着意识惯性不断强化这种文化观,形成表达、表现与表征这种文化意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制度。诚信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观念中形成,并附之相关的诚信思想、诚信制度、诚信观念等。来源于生活世界的诚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的塑造,诠释着交往行为的意义,形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生活方式与交往行为的诚信文化是一种影响力、规训力与认同力,成为一种潜在的隐性权力。

道德的价值功能。诚信文化最基本的维度是作为道德主张的维度。现代社会对于诚信文化的强调基于诚信问题与危机的现实。现代社会的利益、观念的碎片化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发挥诚信文化的道德价值功能,是规导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准则。一方面,发挥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整合功能。社区的凝聚力是诚信文化建设发挥整合功能的具体表征,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强化城市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的思想行为通过提供原始动力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发挥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调节功能。诚信文化的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3]随着改革的深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诚信问题与诚信危机不断出现。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发挥诚信文化的调节功能,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主要通过“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4]等方式,培育诚信文化意识,形成诚信文化观念。

治理的导向维度。诚信文化建设的道德价值功能导向社会治理。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会促进社区治理优化提升,同时又反过来促进社区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文化建设的道德价值功能规导了人们的行为,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诚信文化指向的最終目的,是实现公共生活的有序。在实现有序的公共生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优化治理路径。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是将道德与文化作为治理的对象与工具,通过社区治理网络体系,培育与塑造社区道德文化价值观,发挥诚信文化的治理性功能,孕育社区共同体要素,构建社区公共性的集体行动。由此可见,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行动策略。

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转型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之下,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我国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宏观机制保障存在盲区。诚信文化建设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诚信道德教育与诚信制度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与诚信文化相配套的机制不完善导致存在保障盲区。当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专门的诚信法律,对相关的信用信息的管理、规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缺少相关法律的规定或受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各地区、各部门无法提供信用信息等资源,加大了诚信文化建设管理的难度。制度保障的盲区使得诚信文化建设在机制与制度层面存在麻痹与钝化,建设进程缓慢。许多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诚信文化制度建设需要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全局性问题。在制度保障缺失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相关机制与制度保障建设更为滞后。城市社区复杂的环境,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至上的驱动,通过不当手段来获得利益的途径客观存在。没有相关的机制保障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容易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只有在宏观层面建立相关的自上而下的保障机制,城市社区的诚信文化建设才能自下而上产生效力。

中观建设内容流于形式。当前的诚信文化建设具有工具化、形式化倾向,其内在的道德、文化价值容易被忽略。城市社区在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推进,不注重诚信文化入耳、入脑、入心的动态效果,未能将诚信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蕴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当下,城市社区的治理建设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治理,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依然存在,这种思维使得社区在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诚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倾向严重。一些管理者认为把社区物质性的硬件设施建设好,社区的道德建设就会相应提升,这种想法导致管理者对诚信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建设路径认识不准确。还有许多社区将诚信文化建设误认为一般的宣传活动,这些做法偏离了诚信文化的本质,误解了诚信文化建设的价值,使得城市社区的诚信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突出。诚信文化建设模式的照搬、模仿也是形式化的另一种表现。有些社区没有针对自身社区的特点与现实情况,盲目效法其他社区的做法,从而导致了诚信文化建设的个性不突出,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社区的适用性也随之减弱。

微观目标群体分类不精。诚信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以人为本,增强人的诚信意识,培育诚信观念,通过影响人的言行,进而营造诚信环境,建设诚信社会,所以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人。社区成员是城市社区活动的主体,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城市社区成员的层次多元化、复杂化使得诚信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难度加大。面对复杂的群体分类,一些社区在诚信文化建设中没有对群体进行分类教育、分类建设,更没有找准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诚信文化建设中根据身份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在行业进行分类,群体不同,建设的重点、难点不同,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上也存在差异。如果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进行分类建设,采取统一的形式、统一内容的建设,貌似会节省时间与精力,但实际上建设效果会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与资源的浪费。

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宏观层面:建立诚信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前提。建立相关的机制能够保障诚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与诚信危机,与法律不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诚信危机很难用道德的途径解决,现代社会需要诚信的契约以及与之相关强制性法律。在诚信文化建设领域中进行的各种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够针对交往与合作的特性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建设与制度建设,使得人们形成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的氛围与局面,有力促进诚信文化建设。如果保障机制与诚信文化建设实现了良性互动,整個社会也会趋向良性发展。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与相关机制的约束,极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衡。加之诚信文化的特性,仅仅依靠宣传、教化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配合制度与机制的建立实施,才能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在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下,快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信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与提升。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联合奖惩备忘录为这一核心机制提供必要支撑。针对社会对注重信用数据合法性、合规性和保护隐私的呼声将越来越高,需要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的海量数据在监管部门的应用,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保障诚信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城市社区,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步伐需要提速,奖惩机制由国家层面下沉到社区层面,打造覆盖面广泛的信用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中观层面:提升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管理能力。提升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避免建设过程中的形式化、工具化倾向。强化城市社区管理者对于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时,社区管理者要强化自身学习,只有自身学习充分,才能宣传好、教育好社区居民。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诚信文化入耳、入脑、入心的动态效果,将诚信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蕴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在宣传形式上,除一些常规的宣传活动之外,还需要采用社区成员更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运用现代技术的优势,进行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管理,积极打造公共交流平台,搭建公共舆论空间,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设置诚信积分,建立诚信电子档案,配合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奖惩机制,利用积分适当地进行奖惩,形成社区自有的奖励、惩罚机制,但具体的实施需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防止模式照搬。由于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存在互动逻辑,加强社区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会相应提升城市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管理能力。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弱化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思维,向服务型治理思维转变,倡导多元参与,协调发展。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调动社区或社会成员的各种资源,通过有效的治理和实施过程,强化社区功能,协调社区中的冲突与问题,使得社区成员能够充分、自觉地参与到诚信文化建设中,达到促进社区成员诚信意识提升和诚信行为养成的诚信文化建设目标,提升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微观层面:精准城市社区成员诚信文化建设差异化方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进行设计差异化方案,进行建设主体的分类精准规划。诚信文化建设方案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培育人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诚信意识与诚信观念作为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需要通过宣传、教化等方式来产生与形成。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实际存在的隐性影响力与渗透力。以社区成员与区域特点出发,设计差异化的诚信文化建设方案。对于诚信文化建设的精准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社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管理者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建设方案的效果。培育专业的管理者与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是建设精准化诚信文化建设方案的前提。面对社区管理者少、专业人员更少的现实困境,要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资源,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稳定的专业队伍。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成员中吸收专业人士、道德典型,针对社区内的诚信文化建设方案进行讨论设计,综合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员、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建设方案。这一方面避免了有失公平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还能够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促进诚信文化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结语

诚信文化的道德特性与文化特性决定了诚信文化建设最终是人的教育、改造与转化的工作,其复杂性决定了诚信文化建设需要在社会实践领域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考察。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经济资本与道德资本。具有道德文明的社区,才是宜居的社区。要推动社区治理,需要加强以诚信文化为基础的道德建设,发挥道德建设的价值功能,促进社区、社会的良善治理。

注释

[1]邓安能:《新时代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北京日报》,2018年7月30日。

[2]高聚文:《诚信:作为整合社会的隐性张力》,《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

[3]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4]吴灿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责 编/赵鑫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