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要点

时间:2024-04-24

杨立喜

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和联系纽带,是分析物理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搞好规律教学?现将我通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如下。

(1)重视物理规律背景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物理规律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介绍法拉第: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就想,既然电能产生磁,磁能否生电?经历多次失败,他并没有退缩,他坚信“电与磁是一对和谐的对称现象,磁一定能生电”。经过十年艰辛的探索,终于在1831年8月26日获得成功,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样,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沃拉斯顿在皇家学院实验室也作了类似的实验,“仅仅是因为仪器出了点故障,实验失败了,他没有继续探索。否则,沃拉斯顿将成为电磁感应现象的最早发现者”。从以上两位科学家研究的态度可以看出,只有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探索并认真观察、分析问题者才会有所成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引入规律背景,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态度是很有帮助的。

(2)重视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课堂教学。物理规律包括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①实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中的绝大多数规律属于这种类型。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②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推理”。③理论定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理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如在“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推导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通过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3)重视物理规律推广的课堂教学。中学物理中的某些重要规律,教材只介绍了其最基本的应用。如楞次定律是用来判定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可以加以推广:“感应电流阻碍相对运动”“感应电流阻碍磁通量变化”“电感电流阻碍电流变化”等。通过对某些重要物理规律的推广,学生对其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物理规律来自物理现象,反过来能解释更多的物理现象。

总之,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钻研教材,把握好物理规律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完成物理规律教学。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