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漂族”生活现状调查:到他乡融入新生活不易

时间:2024-04-23

赵丽 杨轶男

视觉中国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很多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担“带孩子,做家务”的重任。其中,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走进陌生的环境,成为“老漂族”。

这些老人在异乡生活得习惯吗?和邻里关系融洽吗?生病就医方便吗……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总在忙 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三点一线

65岁的吴爱芳(化名)是湖南人,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女,吴爱芳在儿子的邀请下来到河北省廊坊市的燕郊(紧邻北京)与儿子儿媳同住,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

由于儿子儿媳要早起上班,吴爱芳每天必须赶在7点之前做好早饭,等儿子儿媳吃完走后,再把孙女喊起来吃饭。

“吃完饭送完孩子上学,还得去买菜。买完菜回来还得洗衣拖地。只要你想,总会有各种家务等着你干。”吴爱芳看着刚洗完晾晒的全家衣服感慨道。

“什么也没干成。”常常是吴爱芳对自己忙碌生活的评价。

据了解,老人们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和育幼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当一个随迁老人面临被“连根拔起”的新生活时,家庭成员间的摩擦和冲突很可能加剧。

不适应 语言不通、社会隔阂各种困境

从农村来到城里,千里迢迢地从老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老人在帮助子女照看孙辈之余,往往对新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语言不通,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我不太会说普通话,有时候出去跟人家聊天,别人总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吴爱芳稍显尴尬。也因为这一点,已经在燕郊生活了几年的她依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

智能鸿沟,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乘坐电梯、扫码支付,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吴爱芳却学习了很久。

这一问题在刘氏夫妇身上也存在。为了照顾独自在北京租房考研的外孙女,70来岁的刘氏夫妇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

刘氏夫妇至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懂什么叫扫码支付,出门购物仍选择现金支付。“外孙女教过我很多次,但我总是记不住,教来教去还不如直接使用现金。”

孤独,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三个难题。

刘氏夫妇深感孤独,“只希望外孙女今年能顺利考上研究生,我们老两口也能赶快回家,这里一个熟人都没有,谁也不认识”。

视觉中国

心难安 担心体力精力不足成负担

“害怕”、“担忧”,也是这群“老漂族”经常提到的字眼,虽然为家庭、为晚辈付出了很多,但老人们还是处处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吴爱芳的儿媳是东北人,为照顾儿媳口味,她会闲暇时看一些做饭的短视频。由于担心年幼的孙女玩手机,她从来都是躲着孙女看手机,还不敢看太长时间。

在外地时间长了,老人们很想家,而现实却很无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孩子的时间更长。”谈到儿子和媳妇每天忙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当下的日子还要持续很久,吴爱芳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迁移流动,许多老人由于帮助子女照料幼儿,在经历留守后成为“老漂族”。“老漂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幼儿托育、儿童照料等方面的缺失和为老服务的不完善。

怕生病 异地就医报销成一大难题

这些漂在异乡的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的担心——怕生病。

多位“老漂族”反映,自己需要的一些药只能在老家医院凭医生处方开取,且每次只能开一个月的药量,老人年纪大,在异地时间长,来回奔波不方便,医保卡购药、医药费报销成了最大的一个难题。

平时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吴爱芳会去社区医院看病,而如果身体有状况需要进一步检查的话,她就去大医院,偶尔也会去药店买点常用药,但不管是药店、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门诊费用的报销都让她感到很复杂。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各种慢性病、重大疾病患病率增大,老人异地就医、医药费报销更成为一大难题。”伍海霞认为,医疗保障方面,应加快国家医保网络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区域医保报销互联互通。

2021年9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颁布《关于开展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个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纳入试点范围。

伍海霞认为,基于此,未来需加快省份间医保报销网络体系建设,明晰省份间医保报销制度,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异地结算,为流动老年人做好異地医疗费用报销、养老保障跨区域联网互通提供支持,争取将异地生活的老人纳入生活地社区的医疗、照料和文娱等服务体系,在医疗、养老服务等给予同当地户籍老人同等的服务和权益,为“老漂族”解决后顾之忧。

迷茫感 很多人没考虑过未来生活

在面对未来生活的打算时,大部分“老漂族”颇为迷茫。

“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吴爱芳说,等到孙女再大点,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就回老家。

“其实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比老家的那些常年见不到孩子的老人已经幸福很多了。”吴爱芳说。

“‘老漂族漂得安心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努力。”伍海霞说,比如,国家需要加强户籍管理、医疗保障、幼儿托育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她建议,在户籍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登记制度,放宽或简化直系血亲的入户政策,保障投奔子女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

在幼儿托育方面,适应三孩政策需求,出台公共托育体系相关政策,加快公共托育体系的建设和监管,为有需求家庭提供相应的幼儿托育服务,降低“老漂族”的规模和数量。

构建有利于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制度和文化,提高社会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包容性,降低老年人异地生活的精神压力。

“在家庭层面,代际间需要减少代沟,加深理解,互敬友爱,构建和谐家庭代际关系,较好地实现养老扶幼。”伍海霞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