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周恩来的外交风范

时间:2024-04-23

知蓝

周恩来到机场迎接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新华社

在位于贵州省赤水市丙安古镇“耿飚将军纪念馆”的二楼展厅,有一幅由耿飚孙女耿静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记录了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情景。照片拍摄于1975年9月7日下午,当时住在305医院的周总理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本来不允许再进行接见外宾的紧张工作。

但周总理为国家命运担忧,拖着病重的身体接见了以时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书记、政府第一副总理维尔德茨为首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并在简朴的医院门厅同客人们合影留念。周总理当时穿的是原来的中山装,可却显得空荡荡。

在接见外宾的4个月后,即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首都群众泪洒十里长街,自发为总理送行。在26年的总理任期里,周恩来一直分管外交工作,他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非凡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采取了对新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政策。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外交领域为阵地开始了艰难的破局之战,并从一开始就充分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精神。

周恩来先通过中央组织部从全国各地党、政、军、民、学组织中抽调了一批干部,建立起一支初具规模的外交队伍。他宣讲外交政策、外事纪律,明确各项外交任务。

1950年4月1日,新中国正式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到周恩来总理逝世前,总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周恩来的外交风格是尊重别人的人格,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从不回避任何问题。1972年,尼克松总统到中国来,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尼克松讲到,如果美国从某个地区退出的话,那么苏联就会趁机填补这个真空。

周恩来听了之后,很耐心地解释说,我们理解美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上,国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空”的说法。过去英国退出美洲,美国人民就自己填进去了,没有出现“真空”,同样,美国退出中国以后,中国人自己也会填补进去。

听了这样的解释后,基辛格和尼克松也不得不表示认同。尼克松后来也多次说过,在周恩来面前,“任何不信任的感觉或怀疑的判断,几乎都烟消云散”。

此外,周恩来的外交风格还体现在头脑的犀利和成熟的心智上。尼克松在《领导人》一书中曾经写道:有一位苏联时期的外交部长叫莫洛托夫,他曾经跟美国的谈判代表说,要是你们认为我们是难打交道的话,那等你遇上周恩来,你们就知道什么叫难打交道了。

1954年,周恩来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一个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当时,中美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双方高度对峙。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了美国代表团内部的矛盾,“哪壶不开提哪壶”,其间美方代表国务卿杜勒斯则竭尽全力进行破坏。

美方代表团团长史密斯声称可以商讨的发言,第二天被另一美方外交官罗伯逊推翻。周恩来见状毫不客气地回敬罗伯逊说:“如果美国敢于挑战,我们将能够应战。”虽然此次会议就朝鲜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印度支那和平协议也被破坏,但却为后来持续15年的中美华沙会谈开启了序幕。

周总理也借此建立了沟通渠道,解决了中国侨民和一些科学家被滞留美国的问题。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他的头脑,像针一样犀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非洲一大批原为西方殖民地的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获得独立。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小国、弱国。中国作为大国,在与亚非国家交往中,周总理十分注意教导外交人员防止大国沙文主义。

周总理自己也身体力行,访问非洲时,尊重主人安排,尊重当地习俗,更是创下了许多范例。据时任周总理秘书钱嘉东回忆,在访问几内亚时,杜尔总统亲自驾驶专机,陪同周总理去外地,有同志担心安全问題,周总理力排众议说:“人家总统自己驾驶,自己坐得,我为什么坐不得。”

在摩洛哥时,当地对待贵宾的习惯是主人要把羊肉送进客人嘴里,周总理也欣然接受。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露天大会上讲话时,忽然下起雨来,随行人员要为周总理撑伞,被他断然拒绝,以示对群众的尊重。

1963年至1964年,周总理出访亚非欧14国,包括西非的加纳。在出访途中,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突然遭遇刺杀,导致不能外出。出于安全考虑,代表团的同志建议取消或推迟访问。周总理则认为,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支持,访问可照常进行,但为照顾对方困难,可以打破礼宾常规,恩克鲁玛总统不到机场迎接,也不外出,所有活动都在恩克鲁玛总统住地的城堡内进行。恩克鲁玛欣然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访问照常进行,最终取得了成功。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巩固提高,周总理在许多方面都起了创导、推动作用。高规格、大规模的礼宾接待逐步删繁就简。除非必要,国家领导人一般不再亲自去机场迎送,也不再组织群众欢迎,并降低、缩小了国宴的规格和规模。

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们一直把周总理送的“礼宾革命”这四个字视为座右铭,意思是在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及不同要求而不断有所革新、变化。

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本来只邀请了哥伦比亚等四国代表团在世锦赛后来中国访问,后来美国代表团也提出希望访华,周总理要同时接见五国乒乓球代表团,怎样在一次会见中既照顾到其他四国,又能与美国代表团单独谈谈呢?

在会面时,周总理首先在第一个代表团旁边的主位上就坐,接着第二代表团,最后坐在美国代表团旁边。当时美国代表团的科恩问周总理对“嬉皮士”的看法,周总理作了机智客观的回答。由于这一会见正好发生在中美关系即将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所以被誉为“乒乓外交”。

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外交风格。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外交实践,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气概,更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民周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