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傅于川
[摘要]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坚持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相结合。毕节试验区是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场”,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基本经验
毕节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6月9日建立的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旨在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道路,负有“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重要使命。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主要成效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毕节试验区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力、两烟、煤炭为主的支柱产、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区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良好格局。通过20年的努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毕节已由原来贵州省最贫穷、最落后、发展最慢的一个地区,提升到全省的第三位,为全面建设试验区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62元,其中,作为毕节地区中心城市的毕节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0197元。
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人口基数大是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1988年建立毕节试验区之时,在500多万的总人口中,贫困人口占了300多万。经过20年的开发扶贫,截至2007年,在总人口增至759.6615万人的背景之下,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全区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55.9万人,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1988年以来,毕节地委、行署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难,全区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5894公里,是1987年的2.6倍;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区80.2%的行政村接通了自来水;3591个村通了电,2671个村通了电话,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面对贫困,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变全面推进为重点突破,选择典型的毕节地区进行改革试验,胡锦涛同志1988年6月6日在关于创建毕节试验区现场办公会上强调:“毕节试验区的提出,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同时,毕节试验区紧紧把握试验区的特殊区情,因地制宜,在开发扶贫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毕节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出“山顶植树育林戴帽子,山腰栽植物、坡改梯、横耕聚陇栽培系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济找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技种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经验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计划生育的有效措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发展经济是开发扶贫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20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依托国家扶贫开发项目和农业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坚持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相结合,把开发扶贫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贫困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毕节试验区的贫困问题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节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这一中心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粮食短缺、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把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统一起来,开展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毕节试验区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貌和区位,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交通十分落后,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往往因为交通原因被边缘化。但是毕节试验区人民群众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此外,毕节试验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得到黄织铁路、夏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的开工建设,并积极争取建设毕节机场,有力地支持了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扶贫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成功范例。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扶贫小组在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中,高屋建瓴,携手破解一个个难题,并专门成立了“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专家顾问组”,共同推进了毕节试验区的扶贫工作。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毕节试验区20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基本经验的当代价值
毕节试验区是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场”。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特点,就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做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水平低的省情,为探索贫困山区的发展新路,走出当时“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循环怪圈,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地处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作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20年来,毕节试验区按照“小试验、大方向”、“作示范、探路子”的基本要求,通过试验,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方向。
为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毕节试验区20年的实践,彰显了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用成功的实践诠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时代价值,成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形式,体现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贵州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贵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毕节试验区的基本经验,其价值在于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