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时间:2024-04-23

高志明

[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

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

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玩民梗化则忧之,蛮夷错下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上述这段家书,虽是劝弟读书立志,实是本人决心立志的反映。

学圣人、做豪杰:曾国藩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咸丰九年,他提出了三十二圣目,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三十二圣目是:周公、孔子、孟子、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瑞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为了有效读书,曾国藩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定《五箴》来勉励自己。

他在“立志箴”中写道:古哲先贤,他们都是人;卑鄙渺小的小人,他们都是父母所生。聪明福禄,我得已很丰厚。不顾一切地贪图安逸,这是招致凶灾的作法。到那时无论多么后悔,也晚了。过去的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一切都必须从现在开始。所立誓言,一息尚存,永记不忘……在“居敬箴”日:天地定位,阴阳五行孕育生命,国家礼乐制度作配,这实际上就是天、地、人三才。严格静洁身心,是真正珍惜生命。不庄重严肃,就会损害自己的性情……做事松松垮垮、漫不经心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对别人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人必定要自作自受。即使别人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必然会助长自己的骄气。“主静箴”日:静卧在书房观看朝阳,天将黎明时听得雄鸡一声高唱。万物都寂静无声,只能听见清脆的钟声。即使前有猛虎,后有毒蛇,只要我自己心安神定,无所畏惧,谁又能奈何我呢?……“谨言箴”曰:花言巧语取悦人,只能扰乱自己身心。闲言碎语度日,定会搅乱精神。明白事理的人从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必定是不明白事理的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能使愚蠢的人惊骇而聪明的人嗤之以鼻……“有恒箴”日:自从读书识字以来,经过各种各样的世事纷纭,至今已经有28年,却一无所知。昔日所沾沾自喜的,一个时期之后就感到十分鄙陋浅薄。旧日所学既已抛弃,新近所事又很快见异思迁。德行学业不能持之以恒,是由于为俗务所牵累……

曾国藩“治学品格”的价值体现

“博”、“专”结合。曾国藩深知“空言无益”,他勤学深思,躬行践履,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主张:“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益于吾,未尝不薄取焉以自资益。”,秉着广收博取的治学态度,每天发奋用功,为后来成为中兴桐城派古文的坛主,打下了坚实基础。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给诸弟写信,谈到自己每天必做的三件事:一是用楷书写日记一篇;二是读史书十页;三是记茶余饭后感想一则。此三件事,没有一天间断过,并立志终身不间断。他要求诸弟,定立每日学习课程,即使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一个人如果天天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广闻博学,事业有成。

曾国藩认为,要做到博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别能力,第三要持之以恒。他在强调博学的同时,强调“专”和“精”。博与专相辅相成,学问如金字塔,基础愈广博,愈可以高精;而学问高精,又常易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增加广博度。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也不亲。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他从专注的观点生发出去,主张读书须单科独进,守约以通博。读书不二,专学一古人,治学之道,做人之道。在专学一古人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对程朱理学有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四:其一,继承并发展了“理一元论”,“理一分殊”的学说;其二,强调“理则礼也”,阐发了儒家礼学之新意;其三,以“体”、“用”论义理与经济,将“经世之学”纳入理学范畴;其四,强调“力行”,主张通过躬行实践来强化封建道德的修养。其理学研究成果彰显了他求“专”的治学精神。

“情趣有恒”。曾国藩把读书单科独进、专注于一,叫“主一”。实现“主一”的根本方法曰“有恒”。有恒,与广博、专注一样,都是古训,曾国藩加以全面继承。他指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五箴”中的“有恒箴”述说了贵恒的重要性。他强调日积月累之功,不提聪明的“顿悟”之说。强调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首尾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0曾国藩内省自己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摩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此三耻。……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曾国藩认为“恒常”是人生第一美德,读书恒常,必须要做到“耐”字。他指导诸弟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字也。”

学以致用。曾国藩一生好学,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对后人启发很大。其中,消化知识、融会知识的方法,叫“虚心涵泳”。曾国藩对“虚心涵泳”做了全面解释:涵,如同春雨润花,如同渠水灌溉秧苗。雨润花,小则难透,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渠水灌溉秧苗,过小,水量不足,易干枯,过多易成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如同鱼游水,如同人翟足。善于读书的人,书如雨露甘甜,每每读书,甘露流进心田,滋润着人,让人汲取营养。其中惬意,难以言表。

在“虚心涵泳”的基础上,曾国藩进一步提出了“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领会。只有“切己体察”才能深入地读懂书籍,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悟出新的境界来,逐渐进入创作的天地,获得独见的权舆。他说:“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读书能进到“索神、通微、合莫”的境界,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结果。曾国藩谈读书,提倡“看、读、写、作”并举。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在家书中,把“看”和“读”作了生动的区分,他这样写道:“譬之求富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之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认为,求学的人,看、读、写、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看,要博览群书,涉猎宜广,速度要快,有些时候要走马观花;读,要深入细致,消化理解,全神贯注。看、读是两码事,两者截然不同,对于读书人来讲,看、读缺一不可,但不能混淆。曾国藩认为,古人只看不读的,几乎没有。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认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是君子三乐之一。对于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曾国藩则更注重后者。其读书不呆板、用书不教条、知识巧运用的品质,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