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改革模式的侧重点如何调整

时间:2024-04-23

李成勋

【摘要】中国改革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渐进型的改革模式。面对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矛盾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改革模式的侧重点必须调整,未来将更加强调共同富裕、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

【关键词】中国改革模式 矛盾 共同富裕

中国改革模式的关键是“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改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同我国特有的改革分不开的。人们早已认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是“渐进型”改革,但这样来定位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不准确的。因为“渐进型”改革除了表明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和节奏以外,不能表明其它任何特征,所以应该重新探讨,给中国改革模式一个准确的定位。中国改革的模式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或者说有四个特征:

从发动和调控的主体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改革。改革的需求虽然首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改革的提出、发动、组织和调控都是政府。对改革目标的确定、改革方式的选择、改革进程的掌握、改革运行的调控等都是由政府决策、政府主导。所以说,中国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由政府主导经济体制改革,便于运用行政手段来排除改革阻力,便于在全国各个层面形成对改革开放的共识,加快推进改革进程,避免走弯路,减少改革成本。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争取公平与效率兼得。社会主义不能只讲公平、甚至把平均主义当作公平而不讲效率,更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放弃公平,以致社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体制模式来看,中国通过改革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不同于西方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就运用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言,它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似的、没有原则区别的,但它出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和满足经济健康运行的要求,形成一种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种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改革的节奏来看,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型的。这样的改革节奏有以下几点优越性: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几千年传统的集权制观念,使得旧体制在中国根深蒂固,因而决不会在短期内靠几项改革举措就能成功转型。第二,渐进型改革便于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明方向,减少盲目运作,少走弯路,避免加大改革成本。第三,渐进型改革便于干部和群众逐步转变观念,逐步认同市场经济体制,避免“急转弯”造成社会不稳定。第四,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区位条件也不同,因而渐近式改革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

总起来说,中国改革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渐进型的改革模式。这一改革模式不同于以“休克疗法”为特征的突变型改革。30年来的平稳改革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了中国改革模式是可行的、成功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珍贵的理论财富。

现存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回避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己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今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实现定型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探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未来走向,应首先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其中主要有: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当今的贫富差别呈逐步扩大之势。从反映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来看,1978年为0.16;2000年已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达到0.417;2005年则逼近0.47。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6月底,我国最低收入10%的家庭财产总额仅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则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在全部居民储蓄存款中,最富有的20%的人群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而80%的人群只拥有全部存款量的20%。到了七年后的今天,这一差距必定更为扩大。从全球范围来看,到2005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仅居第128位;而据2007胡润百富榜称,“资产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人从2006年的15人猛增到108人”,“中国亿万富翁人数居世界第二”。中国首富的资产髙达175亿美元。严重的贫富差距将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贪官和百姓的矛盾已经凸现。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官员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官员和百姓之间本不存在什么矛盾,存在的应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友好关系。在我们国家里也的确出现了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但是,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由于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无力和道德教育缺位,致使一些官员利用市场经济运作的灵活性,将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用来谋私,“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人化”。权钱交易,有权就想贪。贪占数额之大,早已今非昔比;贪腐手段之髙,令人叹为观止。

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营者对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的无限追求,加以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的保证能力日趋弱化,环境污染久治不果,这在我国“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就更加使资源约束成为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较大冲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之中。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我们正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未来改革的侧重点如何调整

上述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并决定了今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面不会变,也不应该变,而侧重点将有所调整,也应该调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更加强调共同富裕。此前,共同富裕只是我国经济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今后共同富裕将逐步成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现实。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决不能满足于和只停留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状态,也不能一味追求“效率优先”,应更加注重公平、更加关注民生、尽快走近共同富裕。要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同时,要切实实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区域政策。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第二,将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有些同志把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同计划经济体制混为一谈,一讲宏观调控,就认为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又来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同行业中必然引起恶性竞争、又难免重复建设;而无利可图的共同事业或见利很慢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特大型工程,企业又不愿涉足,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这次在世界金融风暴的袭击下,西方各国政府大力“救市”、纷纷出台“刺激经济计划”,有的国家甚至实行银行国有化等,这就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不能满足于和停留在弥补“市场失效”的层次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着重实施三个方面的调控:

首先,抑制两极分化,构建公平机制,实现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发生两极分化具有必然性。宏观调控正是要运用税收、信贷、社保、财政以及国有化等途径来救助弱势群体、支持欠发达地区,培植增长极、争取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优化发展方式。这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作为微观经济实体的企业应采取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作为宏观经济的国民经济发展不能过多依赖外需,应形成“内需为主、开拓外需”的发展方式。

再次,保证经济安全。建立和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虚拟经济为辅助、金融监管为保障的经济安全屏障,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膨胀。

总的来说,我们的改革经过30年的历程,改革模式将更加成熟,改革的道路将更加清晰,深化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改革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改革,我们坚持改革,目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力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