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模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时间:2024-04-23

张 宇

【摘要】中国模式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当前,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中国模式仍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中国需要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金融危机

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正在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虽然对于中国模式的实质,人们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

从经济体制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和现代企业制度等。从区域特色看,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顺德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台州模式、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鄂尔多斯模式等。从历史发展阶段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模式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模式等。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模式的选择问题从改革一开始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许多不同的概括,如渐进式改革、双轨过渡、增量改革、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北京共识等等。

中国模式即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模式、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中国的经济模式,从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就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市场化模式;从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角度看,就是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以结构变迁、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角度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

认识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模式是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道路的概括与总结,它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又与西方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以及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二,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全球化,或者说是改革、发展与开放,贯穿于其中的主题和核心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中国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般性的特点,同时又是一个处在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第四,中国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制度要求,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创造了新的模式与经验。

概括起来讲,所谓中国的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科学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的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模式。

何为“中国特色”

有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都应该是一样的,具有所谓的普世性。既然这样,为什么会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呢?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呢?

正确认识中国的模式和经验需要科学完整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机制是存在于许多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普遍经济现象,并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独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机制是中性的,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制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的整体结构而独立存在的技术性工具,可以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随意搬来搬去。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或制度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市场经济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脱离了具体时间和空间的、抽象的、一般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市场机制当作“工具”,当作中性的东西并不恰当。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中国模式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社会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三个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议题、趋向或规律。但是,就这三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验都有其独到或创新之处。因为,这三个普遍的议题或规律都面临着如下一些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或国情: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之中;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稀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地域辽阔且区域差异巨大。正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殊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现在更不应当仅仅是文明的模仿者和追随者,而应当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中国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尊重一般规律,又充满了首创精神;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实现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中国模式向何处去

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的经济模式还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公平正义保障不足等问题;经济发展方面,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自主创新水平低;外贸依存度过大,对外贸易效益不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社会民主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观点和后现代主义等都在不同的范围内存在并产生了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上比较流行、在国内学术界也有相当影响的则是这样一种思路:崇尚私有制而贬低公有制,崇尚市场调节而贬低政府干预,崇尚个人自由而贬低社会合作,崇尚资本主权而贬低劳动主权,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模式而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经验,这种思路就是新自由主义的思路。但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的悲惨结果、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和目前愈演愈烈的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危机,都说明了新自由主义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的持久繁荣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既得益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市场作用的扩大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同时也得益于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益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适当的行政干预、明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提高公有制的效率,更好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和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全球经济下滑的时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注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和谐、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开发战略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国防实力、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鼓励就业,为实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坚持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和平发展和自主发展。

当前的这场愈演愈烈的世界金融危机,既向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空前严峻的挑战,也为中国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机遇。经过危机的考验和洗礼,中国模式的意义和生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体现。(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