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干部应当敬畏群众什么

时间:2024-04-23

胡党育

【摘要】在政治愈加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我国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愈来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愈来愈畅通的情况下,干部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公众的“政治消费对象”。干部对群众有所敬畏,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民本 领导 群众 敬畏

尽管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着先进的“民本”思想和认识,但从来没有当官的怕老百姓的。非但不怕,还要把老百姓看作是供官员任意驱使和奴役的“群氓”。现在,有些干部也承袭了这种恶习。他们对法律还多少心存忌畏,也怕得罪亲朋好友,尤其怕得罪上级,由此阻断自己升迁之路,唯独不怕群众。群众有意见他不怕,监督他不理,告状他也不怕,群众其奈我何?这些人对群众没有任何忌畏。由此便生出很多事端来,什么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靠教育、制度和法律。但假如我们的干部对群众心存敬畏和“怕”的心理的话,那么,上述不良现象可能就会少一些。所以,领导干部适当保持对群众的敬畏心理,是有益而无害的。干部应当敬畏群众什么呢?

要对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保持敬畏

人民群众在我国的主人地位,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也不仅仅是国家的法律定位,而且是一种实践。理论往往容易被人们束之高阁,法律也常常被有些人当作一种摆设,但实践却是具体的真切的。这种实践要求干部,在我们的全部工作中,都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我们的“天”。这个“天”,不仅仅是我们的根本,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应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崇和维护。

要对人民群众的力量保持敬畏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干部虽然居于领导和管理的位置,但我们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同人民群众相比,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而干部的力量则是有限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推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仰仗和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切。

要对群众的利益保持敬畏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的根本追求,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这个“最高标准”,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我们做工作,办事情,都要时刻想着这个“最高标准”,尊崇和敬畏这个“最高标准”,绝不能无视或亵渎这个“最高标准”。做工作,办事情,要看看我们是否违背或伤害了这个“最高标准”。有利于这个“最高标准”的事,坚决去做;无利于这个“最高标准”的事,坚决不做。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和满足。

对群众的情绪和意见保持敬畏

在现代政治愈加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我国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愈来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愈来愈畅通的情况下,干部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公众的“政治消费对象”。我们的干部要十分注意群众的情绪和群众的意见,密切关注社情舆论。要像小平同志讲的那样,做决定,办事情,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群众愿意做的事,要多做、做好;群众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同群众对着干,强迫群众去做;对于群众要求做的事情,一时还不具备条件,或者是时机还不成熟,要向群众耐心地解释,切勿置之不理。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干部须知,我们离开群众什么也不是。所以,领导者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和采纳,使之转化为我们的政策和决议;对于因误解而提出的不合理的东西,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说服和引导;对于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众意见,要通过调节利益分配机制,使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群众对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意见和怨气,要通过加大教育和惩治力度,平息群众的意见和怨气;对于因少数坏人挑唆而被裹挟参与不法活动的少数群众,则要坚决揭露坏人,保护群众,化戾气为祥和。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在群众听话的时候,或者群众与他的意见一致的时候,他们对群众的态度还可以,但当群众有不同意见特别是说了难听话的时候,他们像周厉王一样,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动用高压手段甚至动用法律武器来防民之口,进行“弭谤”,最终被群众所抛弃。

要对处于困境中的群众保持敬畏

一般来说,当群众遇到某些灾难特别是个人难以抗拒的灾难而身处困境时,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因被灾难压垮而丧失再生的信心;或者因他们处于与他人的尖锐矛盾之中,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是满心寄望于政府和官员去救助他们,等等。这些时候,处于困境中的群众,会变得十分无奈、无助、脆弱、可怜甚至敏感。这时,一有风吹草动,最容易发生激变的是这部分群众。历史上发生民变,都是在群众处于最困难的时刻,或者求助无门,或者生计无着,或者被某种势力胁迫,最终铤而走险,酿成群体事件。处于困境中的群众,更加需要领导干部去关心、去照顾,去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更加需要领导者有政治眼光,保持对处于困境的群众有足够的敬畏。这样,才能及时理顺群众的情绪,使他们脱离困境,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部)

延伸阅读

领导干部应树立什么样的“敬畏观”

敬畏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温家宝总理在诗作《仰望星空》中也深情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一些东西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内心充盈、宁静,并在行为上有所戒惧、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李源潮同志提出干部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这个要求既含有丰富的哲学意味,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警示意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这三方面的要求既有一定的区别,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从现实角度考察,如果一个干部既不敬畏历史,也不敬畏自己的人生,既不求无愧于历史,也不求无愧于自我,那么他也不可能敬畏百姓,不可能追求无愧于百姓。所以,“三个敬畏”可以主要表现并最终归结为敬畏百姓,一个干部也只有真正敬畏百姓,才能真正敬畏历史和敬畏人生。(据潘洪其 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