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曹忠义
【摘要】现代道德教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尤其要注意知与行的统一,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面临着整个世界由物化走向人本主义的大趋势。我国道德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中,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较多,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很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教育手段严重缺失,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实现人本主义德育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形成新型的民主学校德育氛围,建立一个以代替权威主义为目标的人道主义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正在发展的人,并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完整的人。
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难题
道德教育主体的迷失。教师应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在社会转型期,有的教师职业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差,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者传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道德教育内容远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实在的、由人构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等、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广泛地存在于其中。学生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世界是学生树立信念、形成真知的基础。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脱节,其中道德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教科书宣讲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远离生活实际,内容及其载体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无助于改变已有的生活和创设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数十年来,以“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的观念,不仅给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凸显了其政治功能、削弱了其德育功能,也忽略了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的前提。现实生活中,人兼具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理性和道德义务,具有理想化与超现实的特点,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更何况是自制意识并不强的学生呢?相反,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如诚实守信、公正和道德权利等则被忽略,同情心、公德心、正义感的培养和训练被淡化,这不能不说是道德教育的失误。
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灌输一直是道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内容上,它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则规范;在方法上,它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人本主义:改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道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而解决此问题的必然选择就是实施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
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辩证方法。面对市场经济对学生的影响,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求教育者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运用矛盾的分析法,坚持道德教育的两点论。
首先,注重知与行的统一。这是指在道德教育人本主义中,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以便使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一种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标志,不仅仅是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而主要是形成了相应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仅靠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积极的实践养成。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使思想品德由知转为行,做到知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大功效,培养出素质良好的人才。这是贯穿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全过程的矛盾,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客观标准。
其次,注重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这是指在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既重视理论启迪作用,又重视情感激励作用,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有效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要将“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以朋友式的满腔热情去使学生开启心扉、交流思想,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坚持辩证法,树立道德教育发展观。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发展是按照辩证的规律进行的,大体要经历“三次转化”和“两次飞跃”,其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连续运动特点。
道德教育的三次转化包括:第一次转化——解决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的矛盾,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第二次转化——解决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认识的矛盾,推动受教育者本身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统一,用正确的、理想的自我去统一现实的自我,用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第三次转化——解决受教育者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的矛盾,将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形成行为习惯。①
道德教育的这“三次转化”体现着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引导受教育者将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它相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第二次转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并形成行为习惯。它相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第三次转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二次飞跃。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本主义的内涵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起 21 世纪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道德教育新体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淮学院)
注释:
①秦选强:“道德长跑制:人本德育长效机制的探索”,《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1期,第97-98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