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音乐审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4-04-23

王冬岩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音乐审美既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发挥着情操陶冶、智慧启迪、文化提高、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 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音乐审美作为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诸素质的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发挥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艺术,“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说他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音乐就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人们在演唱和听赏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美好的理想、缅怀先烈与英雄、歌唱真挚的友谊与爱情、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父老乡亲的歌曲中,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和想象,感受、领会作曲家意图,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们的情感在这种愉悦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在道德上有一个净化的作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乐审美,能启迪智慧,培养创造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面的创造过程,即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性”和“无标准答案”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情感内容,只能在意会中才能领悟到。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音乐的这一特征,为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为复杂的创造结果之一。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古今中外众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诸葛亮等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还精通音律;爱因斯坦六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将目光投向音乐,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对于创新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音乐审美,能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音乐的起源来看,早期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们在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中,便丰富了审美体验。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不分国界的。人们经常听唱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便能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还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审美,能愉悦精神,促进身心健康。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几乎生活在无处不飞歌、无处不飘乐的环境中。所以,社会学家勒斯纳把当今的社会称作“音乐社会”。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是因为它能给人们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音乐即声音使人快乐”。科学实践证明,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关于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除专业院校外,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门艺术家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