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知识创新认识发展过程解析

时间:2024-04-23

于建春 宋之杰 刘助柏

【摘要】知识创新,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这样一条路,就是知识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知识创新 实践 认识 过程

知识创新,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完整地把握知识创新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和基本规律,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知识创新——科学研究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毛泽东在阐述认识发展时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说明,一个有成就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无论他自觉或不自觉,都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这样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知识创新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何谓实践?何谓认识?做或行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在知识创新中被人们引出的表象、知识、思想、概念、模型、方案和理论,“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就叫认识。

知识创新认识发展过程的解析

一项课题研究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感温具体和科学抽象两个阶段、两种形式,实现了由感温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所谓感温具体就是指人们的感官和大脑对各种感知现象和温知认识具体的反映。

一项课题的科学研究认识发展过程也是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组成的一个循环或半循环或两个循环的发展过程。为阐述方便起见,把第一个循环中的实践称为该课题第一个实践,把第二个循环中的实践称为该课题的第二个实践,其余类推。

第一个实践。在第一个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完成的是感温具体,分四步走: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有三个途径:一是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科技著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可能是常规科学问题,也可能是非常规科学问题;三是国内外科技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获得,可称之为信息获取。

根据信息获取时的认识形态可分为由“感知”获取和由“温知”获取两类: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一般由“感知”而获取;而从科技著作和国内外科技文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由“温知”获取。

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要对事物或问题的个别特性有直接反映,有灵敏的感觉,这就需要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实现;反之,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外,为了直接反映能形成长久记忆,应把反映出事物或问题的个别特性用笔记记录下来,这是其一。其二,要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或问题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组织起来,形成反映该事物或问题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的感性形象,这也需要感知者进行材料的集中与整理,这就是感觉的集合。最后,再经过感知后留下的映象材料进行某种程度概括性地加工与正确地描述,形成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这就是表象。表象离开了同具体事物的接触。

所以,实际工程中问题的科研信息获取的过程,是先从问题的个别特性入手(观察能力),将其有关问题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概括能力),形成问题的完整再现(语言能力)的过程。

对科研经验不甚丰富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信息获取是问题的局部出现于人脑的感知。所以,感知的东西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是问题的萌芽。由问题的萌芽到问题的全部,由问题的全部到科学问题,由科学问题到研究者的科研课题,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认识过程。该过程由信息获取发展成一个科学问题,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科研课题的过程,属于温知性认识范畴,不是理性认识范畴。

由信息到问题。首先,收集与信息相关的科学事实。其次,综合与信息相关的科学事实,得出问题的全貌。

从问题到科学问题。从问题到科学问题,要区分知识性疑难问题与科学探索的疑难问题。知识性疑难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知识的无知,因人而异。

科学探索中的疑难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它反映出当前科学技术背景能力对于所提问题的求解理想的差距。科学工作者正是通过提高科学技术背景能力(理论、技术、实验、仪器和方法等因素所显示的能力),来设法消除背景能力与所提问题求解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类问题才是真正的科学问题。

其次,要弄清楚该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是否处于国际前沿?最好的方法是跟踪该学科的国际会议信息,或者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新信息。

从科学问题到科研课题。从科学问题到科研课题要经过值不值得研究(科学性、创新性等)和有没有条件研究的综合分析。

首先,要区分常规科学问题与非常规科学问题。常规科学问题是在原有科学体系中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非常规科学问题是原有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弊端所隐藏着的问题,是在排斥现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疑难。显然,非常规科学问题具有潜在革命性的特点。它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如果说常规科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使原有的科学理论获得新的发展,那么非常规科学理论的解决就是新理论的发现。这就是为什么非常规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带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理论依据所在。其次,要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即要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第一个认识。第一个认识是理性认识,就是科学抽象,是认识的一次飞跃。科学抽象的理想化形式是提出新设想、新概念与建立理论模型,称之为科学抽象的明朗化。

科学抽象在科研过程中是最难的、最关键的一环,包括三个阶段:

酝酿期。酝酿期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冥思苦想。其中有:反问,有助于使思想摆脱意识惰性的束缚;“用手去想”,就是用手将“产生在纸上”的东西与智力产生的科学抽象联系起来;比较;利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作各种试探解决。

明朗期。明朗期是在上阶段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豁然开朗。有的是“用手去想”产生顿悟,这在那些喜欢在纸上画图甚至无意识随便勾画的人容易产生。有的对问题作各种试探而豁然开朗,关键在于不厌其烦地试探。

完善期。在完善期所要完成的有两个内容:第一,已建立理论模型者还需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已提出新设想者有要建立理论模型和不需要建立理论模型的两种可能。第二,把科学抽象的内容进行正确描述与总结,为下步的再实践作准备。

第一个再实践。“第一个再实践”的实质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对解决问题的思想即科学抽象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有三种情况:与设想相吻合;在科学抽象中发现某些较大的缺点与矛盾,科学研究者(或发明者)应在形成设想或理论模型的思想基础上,对它进行改进与完善,一步一步地克服所出现的障碍;当验证得出否定的结论时,要求科学研究者或发明者既要表现出顽强的精神,又要有灵活的思想。

第一个再认识。如何确定第一个再认识的位置呢?“第一个再认识”位置的确定,完全取决于第一个认识(科学抽象)和再实践(模拟实验)的吻合情况。

如果第一个认识完全被第一个再实践所证实,就可以确定第一个再认识为该课题的最终环节,形成科学结论……如果第一个认识被第一个再实践所否定,第一个再认识还要完成它的以下任务。这就是要仔细分析,甚至要进行反复的分析。

形成科学结论。在形成科学结论阶段,有些内容是需要第一个再实践与第一个再认识两者结合与相互渗透才能完成。

用理论思维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理论思维,是渗透在实验之中的或立足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活动。

科学实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紧密联合在自身中,实验活动与理论思维交织在一起辩证地向前发展:一方面,实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体系之上;另一方面,实验又产生更深刻、更完善的知识构成。在实验过程中,最初致力于把抽象的思维形式体现在实验的物质形式中,而后,为了得到符合对象的更全面、更高级的抽象,人们重新撇开肤浅的感性印象而诉诸理性。

形成科学研究论文或科学研究报告。这就需要用语言来正确描述、综合与概括。在科学研究论文的形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外壳和工具”的作用。要善于应用科学术语,严格遵循严密的逻辑论证,应用所谓收敛思维,把众多的内容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以便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或科学研究报告。(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