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印尼为何对巴以冲突“沉默”

时间:2024-04-23

王勇辉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引发加沙地区冲突后,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表态。在伊斯兰国家中,伊朗和土耳其发声较多,特别是伊朗经常对以色列发出严厉警告,虽然让人感觉“光打雷不下雨”,但赚足了全球媒体的目光。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印度尼西亚对以加沙地区冲突的态度似乎较少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

由于巴勒斯坦问题,印尼和以色列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由于宗教因素,区域性大国的外交可能不局限于地缘政治考虑,印尼为加沙冲突积极奔走就是典型的案例。同样出于宗教因素,印尼的反应没有伊朗那样激烈,在外交辞令上相对比较缓和,这与印尼国情和对外战略密切相關。

印尼的大多数穆斯林属于逊尼派,遵奉沙菲仪教义。相比中东、西亚国家的穆斯林而言,印尼主流穆斯林是温和派。从政治上看,印尼是世俗国家,国家的开放度较高,当前印尼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助力经济发展和实现“全球海洋支点”战略。

道义支持,行动谨慎

2023年10月17日,加沙多家医院遭到了以色列的轰炸,其中包括印尼援建的医院。印尼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佐科政府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了谴责,但并无伊朗那般言辞激烈的警告。11月6日,佐科总统宣布向加沙提供51.5吨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以示印尼作为穆斯林大国对于有难穆斯林兄弟姐妹的责任担当。

佐科政府的此举主要动机有两方面:一是顺应国内穆斯林民众要求支援加沙穆斯林的舆情,在国内政治上赢得更多民众支持;另一方面,佐科政府有意让印尼担当伊斯兰世界领导者角色,需要在伊斯兰世界做出表率以赢得美誉。

随着以色列军队不断向加沙地区推进,印尼国内出现了抵制以色列或亲以色列国家产品的声音。

但很快印尼政府就出面澄清,所有抵制以色列产品的传闻都不属实,政府不会出台相关政策。这说明,佐科政府在实际反以色列行动中非常谨慎,特别是涉及与美国关系时,佐科政府更是谨小慎微。

在印尼,从政府到个人,虽然口头或舆论上谴责以色列,但都没有公开承认自己与哈马斯有联系,更没有公开支持哈马斯,能够公开宣传的只是支持巴勒斯坦。其中的原因,除了印尼社会曾遭受宗教极端组织之乱,也是受迫于现实的美欧压力。而且,对于印尼政客个人而言,过激的反以色列言论,很可能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利。

2024年印尼总统大选的三大总统候选人之一、中爪哇省长甘查尔,曾在2023年3月底公开表示,要求印尼禁止以色列国家队参加在印尼举行的国际足联U-20世界杯,引起印尼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从印尼国内政治的现实来看,国际社会的压力和竞争对手的“抓辫子”,是当前约束印尼政客言行的无形绳套。有了甘查尔先前的经验教训,目前印尼三位总统候选人在涉及反以色列的问题时,都非常谨慎。

而且,美欧都把哈马斯视为恐怖主义组织,印尼政府或政治人物都顾忌冒犯美欧的这一“认定”。作为与美国有战略安全合作关系的印尼,虽然奉行所谓独立自主的大国平衡战略,但在国际安全实践中对美国有较大的依赖性。

比如,印尼的军事装备大多来源于美欧,军事人员培训、反恐情报和联合军演等,都比较依赖美国。因而,无论是从国内反恐或是对外安全战略方面,印尼都不敢公开支持哈马斯而得罪美国。

在这样的困境下,包括印尼在内的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基于历史上阿拉伯国家历次中东战争均受重创的惨痛教训,在美国已经派驻两支航母战斗群至地中海的威慑下,所有伊斯兰国家的反以色列更多是宣示性的,而非军事行动方面的,目前无法根本性影响加沙地区冲突的走向。

亲西方情结与社会分化

在印尼社会,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比较普遍。这种思想存在着历史渊源,同时又具有现实因素。在历史上,印尼曾分别受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在现实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都处于世界主导地位,这更加深了印尼社会对于美欧的尊崇感。

印尼社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亲西方情结。在印尼政府高官中,存在着较强的亲西方势力,这主要体现在印尼许多政治精英接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并且思想上亲西方。

就普通民众而言,英语是除了印尼语外的第二大语言。普通民众以懂英语为自豪,接受的外媒信息主要是英语媒体的,而非中东伊斯兰国家语言来源的信息。

这凸显了一个隐性的事实,即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印尼社会存在着亲西方资本,资本的力量对于印尼舆情存在着巨大影响。而且,虽然印尼穆斯林占总人口约87%,但其他宗教信仰的印尼民众与穆斯林民众可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或世界观,他们不一定会像穆斯林民众那样支持巴勒斯坦或同情哈马斯,这些都是印尼社会分化的表现。

宗教理想与权力政治

在佐科政府的对外战略中,美国是印尼国际安全合作的倚重所在,印尼对外战略的标准依然是现实主义下的权力政治,即美国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佐科政府对加沙地区冲突的实际行动。

2023年11月12日,佐科总统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时讨论的主要议题,是要求美国促使加沙地区尽快停战。在会谈期间,佐科表示,要求美国促使加沙地区停战是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和印尼政府的要求。

佐科访美的意图主要是表明印尼政府的姿态,也试图通过伊斯兰合作组织这一集体力量来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督促以色列停火。但拜登政府反应冷淡,实际上此次会谈并未能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佐科访美也表明,印尼和其他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意识到,靠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甚至伊斯兰合作组织的集体力量,都难以解决加沙地区冲突。因为以色列有美国的支持,所有谴责以色列的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多都心照不宣地奉行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准则,即把基于宗教信仰的宣示性道义支持和实际的反以色列行动,视为两回事。

作为东南亚最大国家,印尼有意担当东盟领导者角色,也有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怀有如此大国愿景的印尼,对于加沙地区冲突的态度和行为,有可能关乎东南亚地区稳定,或许也能对加沙地区冲突产生影响。

但在印尼的外交战略中,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决定着印尼的外交行为。针对此次加沙地区冲突,印尼想利用宗教因素加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甚至成为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但仍理性地从现实主义的权力与利益原则出发,以人道主义的物质支持和宣示性谴责以色列,来支持加沙地区穆斯林。

印尼的所有行为不可能超出自身能力撇开国家利益不顾,去为了加沙地区冲突与美国割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曾经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表明观点,认为不同宗教间存在着文明断层线,基于不同宗教的文明间冲突是世界秩序发展的主线。从加沙地区冲突来看,似乎验证了亨廷顿的判断。

根据亨廷顿的逻辑,基于宗教差异为标识的文明断层线最终导致文明冲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但任何基于理想主义的宗教宣示,都无一例外地遵从现实主义的权力与利益规则,在国际关系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印尼对加沙地区冲突态度也是如此。

(摘自《南风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