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敦白眼中的周恩来

时间:2024-04-23

郑林华

李敦白在美国的时候就知道周恩来。年轻的他加入了美国共产党,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卡尔逊的《中国的双星》。这两本书中都有关于周恩来的描述,也配有周恩来的照片。

李敦白的中文很好,来到中国后,他跟昆明和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接触,发现这些地下党员一提起周恩来就像在谈论一个神似的,对周恩来非常佩服。因此,李敦白一直期待着能见到周恩来。

1946年春,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华办事处救济观察员的李敦白奉命押运救济粮到中原解放区。当时国民党军以30万兵力包围中原解放区6万部队,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5月8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王天鸣和美方代表白鲁德组成的军事停战三人小组,带着大批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到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进行“和平调处”。

当天晚上中原解放区开欢迎会,李敦白在欢迎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对周恩来外表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帅,英气逼人,目光敏锐,看上去精力充沛,一望即知不是常人。周恩来个子不算很高,中等个子,眉毛特别浓,络腮胡子刮不胜刮,脸上常常露出青灰色的胡茬。

散会以后,李敦白走回招待所,在一个十字路口刚好碰到李先念提着灯笼送周恩来回宿舍。李先念介绍他和周恩来认识。

周恩来跟他握了握手,没有一句客套,直接就批评道:“我们讲话的时候我就一直注意你,我讲话之后你拼命鼓掌,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讲话后你坐在那儿不动,这样不行,他们会注意你,你回上海以后会有麻烦。”

李敦白回忆:“我跟周总理第一次见面,就挨了一顿批评,但是受他的批评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他丝毫没有居高临下、教训人的姿态,完全是从保护你、关心你的角度出发,让人心悦诚服。周恩来与人沟通的能力真是无与伦比。”

10月19日,在周恩来安排下,李敦白到达延安,担任新华社英文翻译。也是在这一年,经李先念、王震介绍,中共中央批准李敦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成为当时唯一的外籍中共党员。

11月19日,国共和谈破裂,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乘美军专机从南京飞回延安,这样李敦白又有机会在延安见识周恩来的超强能力。

1947年初的一天,新华社社长廖承志找到李敦白,说周副主席叫你马上去。李敦白骑着马气喘吁吁赶到杨家岭周恩来的窑洞时,周恩来已经跟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开始交谈了。据李敦白晚年回忆,周恩来这次见斯特朗,是代表中共中央拜托她一件事: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翻译成英文,带给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供他们参考。

本来,李敦白的角色是翻译,但李敦白来晚了,他们已经开始谈了。周恩来就让李敦白坐在旁边当他的“活词典”,他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他提供词语。李敦白发现周恩来的英文不算很好,有些欠流畅,但周恩来特别聪明,选词很准,能够运用并不丰富的词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几次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他才向李敦白要词,或者求证。

让李敦白印象更深的是,在和斯特朗谈话的同时,周恩来还在处理另外两件事情。他的窑洞是一个大房间,一边是邓颖超坐着给国际妇联写信,一边是他们的养女孙维世走来走去思考一个什么演出,一会儿邓颖超问他写信的措辞,一会儿孙维世走来问他某个场景如何处理,周恩来都有条不紊,一丝不乱,好像他的脑子可以同时处理许多件事情。李敦白感慨:他真是一个组织天才。

周恩来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据说国务院的部长们最怕两个人,一是毛泽东的威严,二是周恩来的认真。李敦白也亲身体验过周恩来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在内战爆发之前,国共两党都开展舆论宣传工作以争取人民同情。当时新华社有个记者工作作风比较简单马虎,他发了一篇文章,说美军一年之内在上海犯了“3800项兽行”。他之所以得出这个数据,是因为此前有一篇报道说某月驻上海美军犯了多少项暴行,他把这个数字乘12,又将“暴行”上升为“兽行”,于是就得出了“3800项兽行”的结论。此文一出,甚至连那些政治上倾向于中共的报纸都表示怀疑。

一天,李敦白正在廖承志的窑洞里聊天,毛泽东突然给廖承志打来电话,连李敦白都听得到话筒中传出来的强烈不满的湖南口音:“你们是(国民党的)中央社吗?你们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吗?你们怎么造谣了?新华社不造谣,中央社才造谣。”

第二天,周恩来就来到位于清凉山的新华社,集合全体党员讲话,讲了一整天。周恩来非常严肃地批评随意写出“3800项兽行”这件事,他反复强调,新华社要讲真话,千万不能造谣,不能主观臆想,不能为了打动读者而捏造新闻。

周恩来说:我在南京、上海的时候,做民主党派的工作非常辛苦,跟他们讲形势讲前途,好不容易讲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得重新来过。之所以能讲通,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报道的准确可信。所以,捏造或任意扭曲新闻,所起的是坏作用而不是好作用,影响很坏。

周恩来把一个新闻报道的数字准确性问题提到了做好统战工作、争取中间势力的政治高度。

还有一次,李敦白和周恩来以及其他翻译一起谈论对斯特朗怎么照顾的问题,年轻的李敦白无意中说了一句“这个老太婆惊慌失措”,周恩来马上批评他说,对我们的老朋友不能用这样的措辞。周恩来的一丝不苟让李敦白深受教育。

1957年,孙维世导演的话剧《黑奴恨》(改编自《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上演。李敦白进剧院时,看到有一排空着四五个座位,心想不知哪位首长要来。开演后,他看见周恩来带着几名随行人员进来了。可是原先那几个空座中间却正好坐了一名工人模样的群众,周恩来的警卫员快步跑过去,在他耳边轻声讲了几句,估计是说总理要来观看,请给总理让座,以方便安保工作之类的话。工人很理解,于是站起身来想给总理让座,没想到周恩来快步跑上去,按住他的肩膀,连连说“你坐下,你坐下”。一名随行人员劝周恩来:“总理,这是中央的规定,谁也不能违反。”周恩来与他来回辩论了几句后,大声说:“好了,你们看戏吧,我回去了,我的工作多得很!”他还生气地说:“我当总理不是为了妨碍老百姓看戏!”说着就往外走,随行人员赶紧拉住了他,结果他就坐在那名工人旁边看戏。

但是,周恩来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人,而是非常富有人情味,溫文尔雅,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为他人考虑问题周密到如水银泻地,还富有幽默感。

周恩来的酒量很好,喝酒时爱开玩笑。他和孙维世都喜欢“强迫”李敦白喝酒。有一次,李敦白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出席的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周恩来举杯祝愿世界和平。这时他看到李敦白拿着橘子水,就故意开玩笑说:“看来李敦白不赞成世界和平。”于是李敦白只好喝了酒。

1960年,斯特朗75岁生日,周恩来、陈毅、李敦白等都去给她祝寿。席间,大家谈到“大跃进”期间的一句口号:“人人都是诗人”。周恩来说:这句话不对,我就不是诗人。我作了一首诗:“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走石开山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我送给陈老总批评,他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给我退回来了:没法批评,因为你写的根本不是诗。

敬酒的时候,周恩来和陈毅又相互闹。一个说,你是老大,总理,你得敬酒;另一个说,你是元帅,我不是元帅,得你敬酒。

李敦白回忆说:周恩来的认真严肃与他的亲切可爱浑然天成,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样的人真不多见。

(摘自《党史博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