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禾刀
1922年6月,原本计划靠出售瑞士罗加诺益别墅的收入和先前购买的大量法国战争公债本息,到意大利罗马养老的陆征祥,事与愿违,发生一连串的意外,生活顿时陷入困顿。危难之际,原本执意从外交部解甲归田的陆征祥改变了主意,接受了驻瑞士公使的任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唐启华在《陆征祥评传》一书中指出,“陆征祥同意担任驻瑞士公使,主要目的在利于培德夫人(陆征祥夫人)调养身体,并解决别墅房产及经济拮据问题”。
经济拮据是晚清至民国外交官遭遇的普遍困境。许多人只是关注到弱国无外交,而在这一重大政治现实困境的背后,外交官常常要面对揭不开锅的巨大生计难题,只不过碍于国体,外交官们很少把这一问题公开化。陆征祥此时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迫于生计压力下的无奈。
在许多人眼里,在民国外交名人中,顾维钧的光环显得特别光彩夺目,相比之下,陆征祥就显得更为隐忍低调,甚至是软弱。加之他体质较差,这似乎进一步强化了他在公众脑海中的软弱形象。他的这些形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着“民国第一外交官”顾维钧的强烈反衬。
陆征祥进入外交官行业,并非源自个人的人生理想,也可以看成是他迫于生计的被动选择。陆征祥13岁进入由总理衙门主办的上海广方言馆学习外文。或因其精于俄文,9年后便被派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任翻译。当初,陆父之所以将儿子送到新式学堂,只是不想儿子为千古功名所累,如果能够习得一门外语,他日海外留学归来,或许可以谋得一份好差使。
陆征祥最终走上外交道路,更像是无心插柳。在任驻俄使馆翻译期间,他得到公使许景澄的青睐。在腐朽陈旧的晚清,职业外交官奇缺,陆征祥的无背景以及肯学上进显得特别抢眼,于是公使精心培育。说是培育,实际只是带在身边多加历练。年轻的陆征祥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中走上了外交道路,随着经历的增多,他的国际视野也在不断拓展。及至民国初期陆征祥掌舵外交部,他终于下定决心建立更具国际视野的职业外交官团队。这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来讲,无疑具有开创意义。
陆征祥的这些经历与顾维钧有着本质区别。陆征祥并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的外交训练,他的所有经验来自于工作体会以及公使的言传身教。相比之下,顾维钧则经受到系统性的外交知识训练,尤其是对国际法和外交知识的掌握更是国内外交官无人能及。
顾维钧的外交生涯中,经费问题同样极为局促,但这对顾维钧的影响似乎远未如陆征祥那般严重。顾维钧前后迎娶过四任夫人,个个家族殷实,不仅个人生活无忧,许多时候还会借助家族势力特别是财力开展外交工作。
顾维钧从事外交工作之所以比别人更加底气十足,这与他从小生活在国外,经常接受不同文化熏陶有关。顾维钧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对西式思维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发言在西方人看来更具感染力。还有一个原因则是顾维钧自带人格魅力,他的言谈举止总是充满自信,这也是他在巴黎和会上显得特别耀眼的原因之一。在私生活方面,顾维钧的高调也是首屈一指。顾始终认为,作为一国外交官,代表的是一国形象,因此体面很重要。今天,从残存下来的顾的旧照依然可以看出,顾总是身着外交礼服,风度翩翩。顾维钧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对新鲜事物充滿兴趣,对划船、田径、网球、足球等运动均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这自然培养了他的强健体魄。
而陆征祥大多数时候给人的印象是言语不多,低调,甚至是软弱。实际上,年轻时的他也至少有两个方面显示出了超出那个年代同龄人的“血性”。一件是日俄战争战火在中国大地爆发后,身在驻俄罗斯使馆的陆征祥义愤填膺,挥刀去掉长辫。这在那个辫子寓意极其敏感的年代,其勇气自然可嘉。另一件则是他坚持与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结合。中国外交官娶外国女性史无先例,他后来也因此被“冻结”外交工作长达六年。培德女士比陆征祥大许多,这同样也颠覆了国人传统婚配观念。不过,这些别人眼里的困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陆征祥的最终决定。
陆征祥8次出任外交总长,乱世之时,还曾挑起国务总理、国务卿等重担。陆征祥多次被不同势力委以重任,既因为他具有不同朝代的承接能力,也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还因为他在晚清至民国初年,在中国外交方面确实有过多次抢眼成绩。他曾参与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他曾因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因而成为当时民众心中的“拒签英雄”。但国弱民穷,陆征祥常感乏力。他的病弱之躯,又像是他精神上无奈的内化表现。
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作为中国外交官新生代的陆征祥,其作用无可替代。后来参加巴黎和会,陆征祥指派顾维钧与美方加强接触,审时度势,最终确定联美制日的谈判方针。不过后因南北政府组团排序内部矛盾不断,以及初登国际外交舞台的顾维钧陡然大放异彩,使得人们很容易忽略陆征祥的作用。加之,陆征祥身体是出了名的不太好。
巴黎和会最后,陆氏以身体欠佳为由住进医院,虽然拒绝签订和约有助于呼应国内民声,但顾维钧“通过对奥地利和约的签字,中国也可以成为国联成员国”,这为中国获得后来的联合国创始国席位保留了机会。还有,“1923年秋第五届劳工大会开会,会前外交部请陆征祥出席,7月14日陆征祥以回国船位已订为由婉拒”,这个原因是否构成不能参会的理由,或许需要更多细节加以充实。
陆征祥曾以一句“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深刻总结了中国积弱积贫之时的外交辛酸。从陆氏个人外交生涯看,他从没真正放弃,从年轻时剪辫明志,到后来联美制日,拒签协议……他总是试图以微薄之力挤出一丝缝隙。对积弱积贫的旧中国而言,每一丝缝隙都可能成为后来通向世界的舞台。
(摘自《北京晚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