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音今韵——中国十大古代乐器

时间:2024-04-24

周珍

中国古乐之史源,是一个沉睡着的庞大宝藏。今人跨越时空,梦回远古,纵也只是触其冰山之一角。古人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八音”,以此尽列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鼓共计十大古代乐器。漫漫数千年历史长河,虽部分古乐已转瞬即逝,但后人仍可以乐器为载,依稀感受这悠扬古韵下的传承。

1.鼓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从文献记载看,鼓的产生,首推黄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传说。相传黄帝征服蚩尤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夔,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说起来实在有点可爱,可见上古时代人与自然之和谐。而以鳄鱼皮之坚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声闻五百里”,想必敲击起来也十分响亮。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大约已有3000年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祭祀的器具,而后在狩猎征战活动中,同样也被广泛应用。真正意义上把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有八音,鼓属八音中的“革”类乐器,视为群音首领。古文献中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作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则可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最初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2.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便有了笙的雏型。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而“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每每遇到音不够,常借音吹奏。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几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后圆卫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描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也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仿照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了管风琴的簧片拉手。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此后,它还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如风琴、口琴、手风琴等等。

3.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它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商代的埙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

關于埙音孔的演变大约是从四五千年前开始,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了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从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埙足足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序列性的发展。

4.琴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而弹琴被视为四大才能之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典籍《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随着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风气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方可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并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

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伴随着人民生活,琴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也是独树一帜。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隋唐时期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5.瑟

瑟是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形似古琴。瑟的起源久远,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而在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则只有一点零星发现。

瑟的形制大体相同,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相传在夏代就已有了瑟。甲骨文上的“樂”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另外一个推测,像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到了隋唐时期,瑟被用于清乐,之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诗经》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乐队又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高山流水。

6.笛

笛属边棱音气鸣乐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笛字属于由字族,在由字族里,由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由字族汉字都与“滑”之义有关,而笛的本义即为“气体在其中滑行的竹管”。

长期以来,对于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

笛不但演奏技巧丰富,它的品种也十分多样化,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从音高上分类,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大部分的笛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声音效果也最好。黄帝时期,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7.箫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至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

《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箫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

相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共分“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到了周代,人们将乐器分为“八音”,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也便自然会想到萧。

8.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或五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呈椭圆形,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西周中晚期,编钟开始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编钟开始由盛而衰。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但很少流传于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自宋以后至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由此可见,早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就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编钟的出现甚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还要早将近2000年。

9.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曾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也曾写下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见胡琴自唐代就已流传。

胡琴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由“奚琴”发展而来,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之一。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为“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断弦却仍用另一根弦奏完整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想来也是做不到的。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并作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直至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也已进入旺盛时期。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緒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协秦曲等都是二胡演奏的优秀代表性曲目。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的贡献密不可分。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10.琵琶

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最初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而现代多以梨形为主。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秦汉琵琶属于直项琵琶,所谓“直项”,即指乐器的琴柄为笔直。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据记载,西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演奏琵琶,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现在被称为“琵琶”的主要是曲项琵琶,琴柄向后折曲,琴身作半梨形。《隋书·音乐志》记载,“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当时琵琶的弹奏是横抱,用拨子在弹奏的,弹奏的方式自由而无拘束,不必像演奏传统乐器一样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马背上也可以轻松弹拨。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是个胡风东渐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当时的颜氏家训中的一小段——“齐朝一士大夫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中略窥到当年学习琵琶的风潮。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谱》,显示了当时琵琶在中国的重大发展。在李唐皇室的统治下,琵琶成为了热门的乐器,在各种节日、舞蹈等节目中,琵琶均被用以伴奏助兴。后琵琶开始分为多个派别,弹奏方式也转变为直抱、戴上假指甲弹奏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