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理论创新推进改革 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时间:2024-04-24

刘晓春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新增长阶段的缓慢复苏过程中,与许多人认为疫情结束后经济可以迅速恢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正视目前遭遇的困难,分析原因,寻求破解之道。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历过多次起伏与结构转型。从承包责任制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然后融入全球化进程;产业结构从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为主,历经白色家电、机电设备、电子产品、房地产和大基建、数字经济,如今又进入一个深层次改革和转型的阶段。目前正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关键时期。

地缘政治冲突造成海外需求不振和产业链重构。近年来,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发展,发动了一系列包括贸易、科技等领域的脱钩断链围堵行动,同时挑动俄乌冲突,严重破坏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正常运行。一方面给我国经济造成了暂时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引发美国等西方国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需求不振。

三年疫情对国际经济和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结构性影响。首先是疫情期间,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时断时续,很不稳定,给很多企业经营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疫情,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企业临时抓住了机遇,一些企业则苦于转型无门。其次是疫情后,一方面因为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一些企业回不到原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另一方面,需求又发生了逆转,一些挺过疫情的企业面临艰难的转型困境。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建议

面对以上这些新情况,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不太足。首先是看不到原有熟悉的行业、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其次是虽然认识到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对新技术商业化的方向看不透,不敢投入;第三是对包括新技术在内的新产业、新模式不理解,它们与传统行业不同,盈利模式不是那么直观;第四是对国家新的管理政策和地方政府新的运行方式不适应。不过,也有相当部分的新生代企业家在新兴产业中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懂新技术,有新观念,愿意探索新模式,只是他们的体量不够大,还在成长过程中。

我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尤为重要。首先,民营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没有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地域政治斗争中,我国需要建设完整而富有弹性的产业体系,不仅战略产业需要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那些服务战略产业和服务民生的各类经济“毛细血管”更需要民营经济的参与。第三,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一方面还有许多赶超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有需要探索的全新领域,比如“卡脖子”技术等,因为目标明确,可以用新型举国体制达到目标。但一些我们已经领先的领域,以及发展中遇到的新瓶颈,包括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新的体制机制等,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需要各种试错与探索,这更需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因此,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关乎我国经济复苏的速度,更关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以理论创新推动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重大改革的推进,需要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每一项重大的改革突破,都是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前提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制度,能否从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方面来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比如,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来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中,各类所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的。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不仅有利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解决经济领域所谓的所有制歧视问题,更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开局面。

发挥市场作用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开放、健康、活跃的市场,这需要合理的法治作为保障,包括保障、尊重企业的所有权和个人合法财产权,保障市场主体合法合规的自主经营权,保障对合法收入的合法支配权。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金融。金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是选择,即投与不投;二是风险定价,即高风险高成本。最终的目的就是优胜劣汰,所以,支持民营经济,并非民营企业就一定要给予融资,甚至还要给予低成本融资。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健康的民营经济和健康的市场。在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给予金融机构充分的投融资选择权和定价权。

在反对垄断、打击欺诈的前提下充分竞争,是健康、活跃市场的应有之义。只有充分竞争,才会进行有效价值创造和技术创新。不能简单地把竞争中出现的价格竞争看作是无序竞争,更不能把竞争中出现的企业倒闭看作是无序竞争造成的重复建设和巨大浪费。没有这样的残酷竞争和淘汰,我国目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是不可能形成的。我们应该防止的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非科学决策造成的重复建设。

在新技术条件下,要科学定义实体经济。凡是能够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经济主体都属于实体经济,不能机械地把实体经济理解为生产型企业或制造业。商业、平台经济等,虽然不直接生产产品,但能帮助商品和服务更好地实现价值。在新技术条件下,尤其是消灭绝对贫困后,人们的消费将更多的是非物质品的消费,那么,能够满足人们新消费需求的企业同样属于实体经济。相反,如果一家制造业企业属于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或生产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不能作为实体经济加以鼓励和支持,而且应该坚决地加以出清。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品,就经济管理方面而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为了市场能更充分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衡与失序,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干预。不过,政府管理与干预市场,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与市场原则,利用法律、财政、行政等手段激活价格机制以引导市场回归健康的轨道。所以,发挥政府作用的目的还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不是要打压市场甚至替代市场。政府也不应该直接进入市场,与市场主体争夺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

当经济过热,市场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时,要恢复供求平衡,必然有相当部分的产能需要出清,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在竞争条件下,被淘汰的是低效企业。过去几十年,也有一些民营企业是被政策淘汰了的。这些被关停并转的企业,给银行造成了不良资产,促使银行在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中特别关注政策风险。必须说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处置方式有它的合理性,但当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这样的管理方式应该是非常情况下的备用政策工具,而不能成为常态化的操作手段。

政府支持民营经济,不应该是“扶持”,而应该是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由发展。这些年一些发生“爆雷”的民营企业中,不乏知名的大型企业。发生“爆雷”,固然有它们自身非理性、盲目扩张的原因,但地方政府多年的“帮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些企业在“爆雷”前,大多经历过多次危机,却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一次次渡过了危机。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市场规律,最终使这些企业错误地总结经验,变本加厉地非理性扩张,积累了更大的风险。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本地产业规划是必须的,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资产业规划的重点产业也是应该的。但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重点产业,应该是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而不应该是有形无形的摊派,更不应该冷待甚至挤压民营企业在非政府重点发展行业的投资与经营。

地方政府的显性和隐性负债,在特定阶段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如不及时妥善处置,则是弊大于利。

以上这些现象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造成的,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出台《准时付款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各方责难较多的是“融资难、融资贵”。所谓“融资难”,关键还是在于确认各类所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从而在具体操作中取消有形和无形的歧视性做法。比如,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因为是民营企业产生的,追究责任时就加重处罚。至于“融资贵”则不能一概而论。融资成本,除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还有融资人本身的风险溢价,这正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体现。

如果穿透“融资难、融资贵”的表象,许多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基本有两条:一是企业经营高杠杆,已经属于高风险经营,即使愿意支付高风险溢价,市场也不愿意将资源配置给这样的企业;二是应收款过多、账期过长,这同样意味着高风险。第二种现象不仅影响微观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严重影响全社会资金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支付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把整顿企业支付结算环境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像当年解决“三角债”一样,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清理不合理的应收应付款。其次,尽快出台《准时付款法》,为理顺企业应收应付秩序提供法律基础。第三,在出台《准时付款法》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公共应付款平台,一方面使企业应付款阳光化,让市场及时了解企业的信誉和风险;另一方面,应收款企业可以做应收款质押融资;与此同时,平台也可以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对应收应付进行及时结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