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商行发展2017年总结与2018年展望

时间:2024-04-24

张吉光

2017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内经济逐步向好,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但持续收紧的货币条件和日益趋严的监管政策,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呈现出增速快速下滑、资产结构性收缩的新特点。在去杠杆、防风险的宏观环境下,严监管将成为新常态,回归本源、结构调整将是2018年城商行发展的主基调,城商行需要采取措施尽快从以往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总体发展情况:发展承压,结构收缩

发展速度持续放缓,资产结构性收缩。资产增速持续放缓是2017年城商行发展的最大特点。对比过去5年的城商行资产增速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可以发现,2012年和2015年城商行有两次资产加速增长阶段,这两年恰恰是过去5年中货币市场利率的低点,这印证了过往城商行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同业业务的驱动。在去杠杆、去通道的严监管政策和高企的市场利率下,城商行的同业业务明显收缩,并导致部分银行出现“缩表”。以A股上市城商行为例,去年三季度数据显示,除贵阳银行外,其他6家城商行的贷款增速明显快于资产增速,说明资产中的同业业务出现结构性收缩。

息差水平回升,盈利能力下滑。得益于年初以来的市场利率上行,城商行的资产收益率持续走高,推动净息差在4季度有所回升,但全年净息差同比仍明显收窄。加之资产增速放缓、营改增以及中收增速回落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城商行的盈利能力仍然下滑,ROA呈逐季下降态势,四季度为0.83%,比一季度下滑了11BPs。从上市城商行来看,大多数银行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同比明显下滑,城商行盈利承压格局仍未有根本改观。

中收增速回落,行际分化明显。中间业务收入是近年来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的领域,并以远超净利息收入增速的速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不过,受制于国家查处违规收费、降费让利政策,以及严监管导致的同业投资业务的萎缩,过去一年城商行的中收增速出现明显回落,部分上市城商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甚至出现下滑。这说明过往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很大程度上是“资产带动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收费。可以预计,未来城商行在中间业务收入上的分化会更明显,那些拥有更多业务资格牌照、创新能力强、增值服务好的银行将实现稳健持续发展。

不良有所反弹,资产质量承压。2017年,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維持稳定不同,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出现小幅反弹,由一季度末的1.5%上升至四季度末的1.52%,且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呈现出“双升”特点。虽然国内经济企稳回升,但由于业务主要受所在地经济影响,城商行仍然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三季度末,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同比均有所下降,但在8家H股上市城商行中,二季度末有6家不良贷款率上升(三季报未披露)。城商行间资产质量的分化由此可见一斑。

年度发展特点: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2017年,与发展速度回落、资产结构收缩相对应的,是城商行在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下的“回归”。战略上,进一步回归“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定位,做深做透;市场上,进一步向下、向小、向农延伸,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业务上,进一步向服务实体经济回归,提高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

业务回归本源,加大服务实体力度。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规模小、人才少、技术相对落后的城商行来说更是如此。业务回归本源既是政策要求,更是城商行内在发展的需要。2017年,城商行业务向本源的回归,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聚焦传统优势领域,做深做透中小企业业务。或细分行业,走专业化银行道路,如郑州银行提出“打造商贸金融专业银行”;或创新特色产品,以针对性产品拓展中小企业市场, 如上海银行、盛京银行等与税务局合作推出基于纳税信用的信贷产品,江苏银行推出以电力数据为基础的“电e融”;或借助产业股东优势,专攻产业链客户,如昆仑银行推出覆盖整条石油产业链的“五通三贷”产品,服务石油产业链客户。二是立足地方,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如新疆辖内7家城商行联手组成联盟,合力促进新疆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紧跟政策,结合地缘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如天津银行建立京津冀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零售转型。金融危机后经济的波动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让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有了新的认识,国内银行向零售转型的步伐加快。近年来,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巨大市场机会。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城商行提出零售转型战略,进军零售金融。归纳起来有五种模式:(1) 借助体制机制和决策链条短的优势,与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快速切入消费金融领域。合作对象以腾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拥有庞大客群、先进技术以及丰富消费场景的公司为代表。如营口银行、江苏长江银行与微众银行合作开展联合贷款、理财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2) 针对目标客群,创新推出线上消费信贷产品,以线上获客、线上作业拓展个人信贷市场。如江西银行推出的“手机秒贷”、河北银行推出的“彩虹如意贷”。(3) 面向家庭金融需求,开发综合金融服务。如长沙银行推出的“快乐e家”,服务涵盖了家庭账户、家庭财富、家庭账单、家庭梦想等领域。(4)以市民卡为切入点,通过将社保、公交、医疗等服务与金融功能整合,拓展居民零售业务。(5) 对零售业务进行事业部改革,通过形成专业化的组织架构,提高零售业务拓展能力。如包商银行实行大零售模式,将个人金融与财富管理、小微与消费金融、信用卡及资产托管、渠道、销售管理等业务及管理职能整合在总行零售总部下。

下沉市场定位,进军三农领域。向三农领域进军是2017年城商行发展中的一大看点。在城市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 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城商行改变以往集中在城市、更多面向城市客群的定位。过去一年,城商行对农村金融的拓展方式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创新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部门,统筹推动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如江苏银行组建了三农金融部,齐商银行成立了农村金融部。二是根据三农特点,创新专门的产品。如天津银行以支持农家院升级改造为切入点,推出了农家院专属贷款“农乐贷”;也有银行细分农村金融市场,推出农机贷、菌菇贷、大棚贷等产品。三是创新业务模式。有的银行针对新型农业发展态势,推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信贷模式;还有的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以农业大数据、国际农业贷款模型、远程线上放款等为核心的农业价值链贷款。四是创新服务载体,城商行或通过与农村电商合作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小额取现、汇款等金融服务;或推动自助银行、流动服务车下乡,灵活延伸服务渠道。

顺应互联网金融趋势,拓展存管业务。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在分流银行业务,给城商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城商行拓展线上支付、线上获客以及网贷存管等带来机会。对网贷存管业务的拓展是2017年城商行发展的另一大亮点。对比各类银行,城商行已成为网贷存管业务的领军者。城商行对网贷存管业务的热衷来自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治,规范网络借贷机构的资金运作,银监会联合四部委发布《网络借贷资金信息中介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要求网络借贷机构的资金必须存管于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在国内去杠杆、去同业的大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一般性存款的拓展,存款竞争更加激烈。处于渠道、产品、服务、技术劣势的城商行面临的压力更大,通过开展新业务带动存款增长成为城商行面临的一大课题。网贷资金存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能带来低成本的资金沉淀,自然成为城商行争夺的焦点。

创新传统服务渠道,以体验提升竞争力。网点少、效率不高、业务不丰富一直是城商行传统服务渠道的短板,并制约了业务发展。近年来,城商行避开网点数量规模和科技等不利因素,围绕服务质效进行突破,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不错效果。具体来看,一是让网点服务“动起来”,借助于pad等移动终端,打破物理网点固定位置的局限,实现上门服务。如泰隆银行通过移动pad打造口袋银行;温州银行通过移动营销车, 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让网点服务“丰富起来”,通过增值服务吸引客户,实现网点服务的综合化。如温州银行在网点设立全球签证服务中心,实现代传递签证申请材料业务,并开展“工商企业通”营业执照代办业务,为各类商事主体办理名称预先核准和设立登记。三是让网点服务“更加贴近生活”,把生活场景引入网点,打破传统上网点只办理银行业务的单一格局,让生活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如包商银行进行咖啡银行试点,在网点为客户提供休息、会友及其他生活服务。

深化战略定位,打造特色金融。差异化、特色化是城商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立足的根本。但在过去几年同业业务驱动资产和利润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一些城商行的战略定位出现偏离。2017年, 随着严监管政策的陆续实施,城商行在回归本源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战略定位,聚焦文化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打造特色金融。普惠金融方面,青海银行与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學合作,面向农牧民推出FS农贷业务。绿色金融方面, 甘肃银行、九江银行等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编制了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科技金融也是城商行群体重点拓展的特色金融之一,通过设立科技专业支行,开发专门的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定制服务。部分城商行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理资源推出沿边金融、旅游金融等特色业务。如桂林银行建立了与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跨境清算及交易渠道,推出边贸结算卡等产品;该行还与其他城商行组建全国城商行旅游联盟,通过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旅游金融协作、实施旅游产品创新。

加大创新力度,弥补发展短板。创新不足、产品服务不丰富是制约城商行发展的另一个短板。近年来,城商行明显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过去一年,城商行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机制创新,借助外力,走联合创新之路。如大连银行等10家银行入驻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创立的中小银行联合创新基地,结成创新联盟。另一方面是产品创新。或在线上支付等蓝海领域突破,或在传统业务上,围绕灵活、小额、专业做文章,推出特色化产品。如赣州银行借助区块链技术,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设立区块链票链全国监控运营管理中心,推出票链业务;长沙银行推出互联网支付品牌“呼啦”,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兼容整合;江西银行设立专业人才服务银行,围绕创新创业、生活消费和增值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专业、精准的金融服务。

打造智慧银行,探索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运用,使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运行成为大势所趋。2017年,城商行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或自主投入研发,纷纷探索数字化转型, 以期形成后发优势。部分银行与拥有技术优势的外部机构合作,将新技术引入金融业务,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如营口银行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合作推出金融级生物识别认证技术;乐山市商业银行与腾讯在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合作。部分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发。如郑州银行单独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大连银行与京东金融合作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大数据平台与线上信贷平台,构建综合数字金融服务。也有的银行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在投资理财、客服、风险控制等领域的运用。如台州银行推出智能机器人,打造7X24小时智能客服平台;徽商银行推出智能投顾平台天机智投。

调整机构设立政策,布局显现新特点。2017年,城商行跨区域政策依然收紧,加之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城商行的机构设立政策出现变化。据统计,全年共有35家城商行设立了49家分行,明显少于上一年的65家,且全部为省内分行;55家城商行设立了174家支行,相比上一年数量明显增加。具体来看:一是社区银行战略出现分化。受居民理财习惯和金融消费行为变化,以及电子银行功能日益完善的影响, 前几年大行其道的社区支行因客群减少面临经营困难,一部分银行对社区支行进行撤并,也有银行持续推进。如北京银行当年新设16家支行,多为社区支行。二是向下延伸,纷纷设立县域支行,实施县域全覆盖战略。如齐鲁银行实现了有分行地方的县域全覆盖;长沙银行实现了全省市州全覆盖,提出2018年实现县域全覆盖。三是网点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以小而美、小而精为目标,改变传统的结算操作型定位,拓展客户接触面,提高营销效能。四是适应跨区域发展需要,整合总部所在地支行,设立分行,改变传统的总、支管理模式,提高总行面向分行的管理支撑功能。年内,广州银行设立了广州分行,齐鲁银行在济南设立了历下分行。

纷纷设立研究机构,服务业务发展。城商行发展受到的诸多制约,固然跟起点低、基础弱等先天因素有关,但近年来表现出的产品服务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跟后天的能力提升不快也不无关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城商行对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缺乏对市场、客户、经济金融趋势以及政策的研究,从而造成对市场不敏感、政策把握不准以及战略摇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大了对研究的投入,或设立战略研究部,或成立金融研究院,负责对影响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市场环境的研究。这一趋势在2017年得到延续。年内,吉林银行联合吉林大学商学院、韩亚金融经营研究所发起设立吉林金融研究中心;九江银行则与江西财经大学发起设立九银票据研究院,通过研究推动票据业务发展。

发展展望:转型回归,挑战重重

业务回归本源、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将是2018年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主线,城商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一方面,一系列强监管政策的出台,使得城商行依靠同业业务驱动规模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同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存贷款业务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与之同时,城商行需要更有效应对尚未彻底扭转的信用风险形势和日益凸显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压力。

转变经营理念的挑战。城商行在同业业务上的突飞猛进和业务定位的偏离, 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理念出了问题。既反映出城商行对短、平、快的业绩冲动,也暴露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的欠缺。实现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目的,调整结构只是表象,转变理念才是根本。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首先必须提高趋势应对能力。笔者调研发现,城商行在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监管政策演变趋势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东部、中部至西部依次递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城商行的研究力量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经营管理决策缺乏科学的研究支撑。城商行需要持续打造研究支撑发展的格局。其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指挥棒”。从股东期望、董事会对高管层评价、总行对分支机构的业绩考核等各层面入手,形成长短期发展兼顾,质量、效益、规模有效平衡的考核激励指标体系和资源配置政策。

严监管下转型发展的挑战。严监管环境下,转型发展已成为城商行的共识。但在具体转型方向、路径和突破上仍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轉型方向存在高度同质化,谈转型必提零售、小微,做战略必讲投行、私行,较少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点,目标方向的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转型路径更多关注业务单点突进,缺少战略、考核、组织架构、资源等配套,转型的体系性不足。再一方面,转型突破存在短期性和外部依赖性,寄希望于短期内快速实现突破,因此更多依赖外部第三方的所谓大数据、客群资源,忽视了自身能力建设, 影响长远发展。当前环境下,城商行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为最终目标,以此作为确定转型方向和路径选择的依据,并作为评判转型成功与否的标准;二是战略重塑,从战略上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区隔,确定差异化、特色化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并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体现;三是业务回归,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与自身发展能力相匹配的业务上来。

风险管理的挑战。不良“双升”意味着城商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压力尚未完全解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局部领域和地区的不良反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城商行既要在源头上,通过加强行业和经济形势研究,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授信政策,扎紧篱笆,将风险挡在外面;也要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及时识别风险,建立快速应对机制,处置风险苗头;还要创新化解处置方式,提高不良运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过往同业业务驱动规模增长的模式导致资产扩张更多是建立在同业负债的支撑下,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城商行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负债调整慢于资产调整造成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恶化, 以及负债结构恶化、流动性吃紧等问题。此外,2017年城商行群体爆出的多起操作风险案件以及众多银监处罚案例,说明城商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有所恶化。2018 年,城商行要针对票据、同业业务、理财、贷款等重点领域,通过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物品的管理,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新金融的挑战。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新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持续改变全社会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模式,线上借贷、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领域首当其冲。新技术给银行提供了机会,新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则给银行带来挑战。相较而言,城商行面临的挑战更大。首先,新金融业态的客群对象和业务范围多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的特点,主要是零售、小微、商户,这恰恰是城商行的传统服务对象。其次,新技术的运用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较强研发创新能力,多数城商行面临技术、经验和资金的缺乏,要否以及如何布局是一大考验。最后,面对新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大型银行大多已展开布局,并凭借较强的市场地位与新金融业态中的领先者展开深入合作,进一步挤压城商行的拓展空间。对此,城商行需要在坚持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内部各项资源条件和外部市场发展趋势,准确选择切入点,集中资源,聚焦突破。

(作者系上海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