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商行困境突围的对策

时间:2024-04-24

武安华

多年来,城商行维持重规模、重增速的粗放,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各类市场乱象和风险隐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基本形成。当前,城商行需要改变过去唯规模、重增幅的发展战略,应把资产质量、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城商行经营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40年来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定得益于持续高增长与政府的隐性担保,隐藏的问题被化解或掩盖。然而,当前经营环境正在改变,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长期持续,使得银行业面临缩水的长期风险。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当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需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阶段,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渐进的、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银行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居主导地位,应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阶段,主动求变,积极转型,加快创新,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与利润效益,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末,在全年新增贷款12.6%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8.7%,增速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相当于在向实体经济多投入的同时少扩张约16万亿元,高质量发展转变已现端倪。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化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也预示着广阔的金融发展空间;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银行业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金融服务,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然而,银行业金融供给难以适应国内外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实现新时代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尤其关键。银行业必须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提高金融供给的同时,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基本形成。近两年来,针对银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监管部门纷纷出重拳进行治理和规范。严监管和防风险是贯穿2017年全年的关键词,2017年也被市场誉为“金融监管年”。“三三四十”系列治理行动, 重点指向当前经营中风险较大的领域—— 同业、委外等业务,以及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资管新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银信业务管理办法、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针对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加以规范,对资金来源和资金投向实施双向堵截,弥补监管短板,防止资金脱实向虚。这些政策对未来几年的金融市场业态发展、监管政策导向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树规范、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是未来几年金融政策的主基调。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 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表外业务总规模逐月回落, 总体呈现收缩态势。当前,城商行同业业务规模占比仍然较大,较高的同业和金融市场依赖度,使得城商行负债有明显的亲周期性。当金融市场发生波动时,融资将变得困难,成本将明显上升,易导致流动性紧张,并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城商行应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变化,坚决治理各类乱象,合规经营,转变发展目标,调整业务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时代到来。当前,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正在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流程改造、模式创新、服务升级,并且在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领域开辟新的业务,促进金融领域更深度的大分工。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基本的信用问题,在不同核心企业之间形成互信机制。大数据的使用使得数据资源得以积累,通过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很多碎片化、规模化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互联网入口解决了获客成本高的问题,批量获客将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客户的规模化增长,获得资金供求两端客户。场景化应用助力商业银行推动全渠道战略, 无缝对接线上线下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人工智能提升服务质效,能够基于客户财富画像,为其以提供计算机算法为支撑的个性化投资组合策略,改善了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降低投资门槛和成本,提高投资透明度和风险分散度, 提升投资回报率。

传统发展方式面临困境

经济新常态,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对城商行的影响尤其明显,传统发展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长期隐藏的问题日渐暴露,粗放式增长不可持续,需要调速换挡,质量优先、内涵式发展成为商业银行转变的方向。

数量型增長不可持续。城商行作为区域性银行,为了突破分支机构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及扩张规模,利用通道业务,加大了表外理财、同业投资配置,整体的同业负债与应付债券比重较高。一方面城商行多采用借助同业负债与同业存单等形式来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城商行传统贷款占比较低,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从当前的监管环境来看,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风险基本达成共识。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考核范围不断扩大,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2018年拟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这对严重依赖表外理财与同业业务的城商行影响较大,受到明显的规模增速限制。短期内城商行面临明显的监管和考核压力,非标资产规模将呈收缩态势,资产规模保持中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同时,压缩非标规模给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带来不小的冲击, 短期内可能难以改善。截至2017年末, 城商行资产总额3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增速较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下降10.8个百分点,高速扩张时期已过,增速渐趋合理。

部分传统业务发展难以为继。部分城商行仍由地方政府控股,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主力军,信贷资源过于倾向“城市开发”,导致了城商行信贷资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过度倾斜。然而,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率不断提高,风险高企。2017年底召开的中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背景下,重点是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政府以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这使得城商行长期依赖的地方融资途径不可持续。同时, 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房住不炒一再被政府强调。大型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由开发转向开发+运营,由出售转向租赁。在此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受到严控,房贷降杠杆是大趋势。这给多年来以房地产贷款为盈利模式的城商行带来了影响,需要重构依赖房地产开发贷和个人房贷的盈利模式,去匹配房地产企业的新业务。

公司治理问题突出。高水平的公司治理为商业银行各治理主体有效地协调运转、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由于城商行历史沿革、股权结构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异,其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特殊的股权结构、地方政府干预和分类监管造成了监管机制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失衡,也造成了公司治理的内部失衡。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太健全,治理能力薄弱,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股东股权问题。城商行股东“越位”、金额“不到位”问题同时存在,存在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外部人不当干预等问题;有的城商行个别银行大股东将银行视为提款机,通过信托、资管、股权反复质押等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影响金融稳定。二是两会一层问题。有的城商行简单追求规模、利润与股东利益最大化;有的城商行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并没有形成治理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运转的原则。三是党的领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在城商行还不突出, 党的建设还很薄弱,甚至有的城商行还没有党委,对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学习不到位、把握不准。

风险管理面临挑战。城商行所面临的风险,既有行业共性问题,也有区域特有问题,总体来看风险风控,但个别领域、个别机构风险突出。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是始终对城商行最具有威胁的风险,也最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城商行普遍规模不大,资金池较小,存贷款期限错配突出,杠杆水平高,负债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永恒主题。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还不算高。截至2017年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5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但从趋势看,城商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相当大,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上升,关注类贷款、逾期类贷款仍在高位运行。近年来,城商行违规、违章、违法案件频发,暴露出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操作风险来自于违规、违章、违法业务操作,内控制度不健全,法纪意识、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意识薄弱,“飞单”“跳票”“萝卜章”等都是内外勾结的产物,危害极大, 也给城商行带来严重的声誉风险。

主动求变,困境突围

我国城商行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高質量金融供给,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城商行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与战略,转向内涵式发展,根植实体经济,立足本土化,加强公司治理,加快金融科技应用,严守风险底线,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转向内涵式发展。城商行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优化业务结构,转向内涵式发展。一是强调质效优先。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内在需求为动力和资源,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唯规模与速度的发展模式。城商行应摒弃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思路,实现追求收益和风险平衡的发展目标,实现竞争力增强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二是加强资本管理。强监管严监管态势下,表外业务回表,穿透性原则的实施将使得城商行面临资本充足率难以达标的困境。城商行应将资本管理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指定可持续的资本补充计划,综合运用增资扩股、上市、发债、发行优先股等手段补充资本,保持了资本水平整体稳定。三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重点围绕突出主业、减少通道、压缩嵌套、降低杠杆等目标,以信贷业务为主,改变重规模轻风险的理念,合理布局和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及同业业务;如果短期负债占比高,可适当增加长期负债,资产端则可控制资产投放的节奏,压降长久期、低收益资产,减轻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压力。四是推动轻型化发展。城商行应主动收缩资产规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创新力度,逐步改变以净息差为主的业务模式,尝试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从简单的资产持有型向交易型业务转变。

加强公司治理。城商行应严格规范股东与股权行为,不断优化公司治理架构, 推动建立高效决策机制。一是规范股东与股权管理。城商行应遵循《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限制大股东持股比例, 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优化股权结构。二是推动“两会一层”有效运作。要科学界定职责边界,强化“两会一层”履职能力和风险管理责任,确保董事会承担最终风险管理责任,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同时, 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三是依法合规经营。城商行应切实加强合规管理,推进合规文化建设,严防各类案件的发生,坚决根治普遍存在的合规意识淡薄、制度缺失等问题;确保内控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强化责任追究,提高违规成本。四要加强党的领导。城商行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嵌入到城商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推动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不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本原,在高效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回归信贷业务本源,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是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之道。城商行应在小微金融、服务三农、精准扶贫等深耕领域进一步发力,继续发挥领先优势。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城商行应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调整金融资源投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两高一剩”“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的信贷投放。二是发展普惠金融。制定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工作方案,下沉服务中心,缩短服务半径;推动普惠金融向数字普惠金融转变,设计差异化产品套餐,推动精准服务。三是支持乡村振兴。要加强“三农”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涉农业务增长目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农业科技研发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脱贫攻坚、农村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改造升级“三农”和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制度、流程、产品、渠道;要发挥村镇银行作用,做实基层网点,提高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渗透率和便捷性。

立足本土化。我国经济结构体系完整,提供了各类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空间,各类商业银行都在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城商行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初心,甘做服务本省、本市、本地的本土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本就是城商行的定位,在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同时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一是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应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和地方政府支持优势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立足当地特色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等,深耕区域客户、挖掘内部价值,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树立良好品牌的愿景服务好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二是坚持走差异化发展路径。从现有多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看,定位于沿边金融、旅游金融、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等城商行,其差异化均是建立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差异化,是挖掘本土产业优势、行业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基础上的差异化。城商行应依据本土的禀赋与自身优势,寻找独特的发展路径,应深挖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对优势,并与之结合进而找到差异化路径。

加快金融科技应用。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是金融科技的竞争,城商行应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一是通过金融科技促发展。要丰富电子银行的业务功能,构建包括直销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等网络金融体系;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网点、互联网、物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业务渠道端,实现渠道间产品整合、信息共享、流程衔接和服务协同。二是通过金融科技建生态。推动支付体系场景化,全面切入客户生活场景所衍生的各个金融需求,为持卡人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的支付体验;推动移动端场景化,将移动端打造为一个银行网点,完善移动端理财、贷款等专业的金融服务,丰富产品种类;构建移动金融生活交互圈,向客户推送金融服务,让客户在生活中轻松获得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到生活服务的全面升级。三是通过金融科技谋融合。加强跨界合作,走向融合共赢,通过合作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在产品、服务、渠道、技术、商业模式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改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通过合作获取新业务,与金融科技在电商、生态链等业务版块展开深入合作,在支付、数据、电子渠道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开拓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数据业务等市场。

严守风险底线。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基礎上的健康发展。城商行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风险和调整的严峻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强化三种风险管理,保持稳定经营。一是管住流动性风险。应坚决推进去杠杆,推动同业负债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源,减错配,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负债来源的稳定性、主动性和多样性;做好流动性压力测试,合理估算未来现金流需求,建立健全应急计划;建立互助机制,建立城商行内部及城商行与五大行、农信社、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建立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流动性互助机制,防患于未然。二是管住信用风险。要摸清底数,加大对重点领域、行业和客户的信用风险隐患排查,摸清可能影响本行的重大信用风险,杜绝掩盖不良贷款的行为。要控制增量,加强新增授信客户风险评估,采取贷款重组、重签合同、收回再贷等方式减少增量;落实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政策,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借助多种方式处置存量、消化存量,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三是管住操作风险。要规范业务,落实票据业务相关规定,规范业务操作,严禁与非法票据中介等机构开展业务合作,不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作表外加强;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细化内控体系,加强对授权卡、业务印章、空白凭证的管理,落实票据业务相关规定;要管好员工,严禁内部员工违规参与各类集资活动,严禁发生“飞单”事件,有效防范内外勾结、利益输送等案件。

(作者系郑州银行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