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夏斌
2017年初,在分析预测中国经济时,我提出经济调整转型的逻辑没有改变,这是出于如下几点原因:一是在中国,市场出清的过程很艰难,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中国是一个正处于转轨中的大国,真正有力度的“三去”从2016年才刚刚开始,调整转型要真正到位,资产负债表要处理完毕,没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不可能实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尤其如此。二是PPI由负转正才刚刚开始,是否真正企稳还需观察一段时间。三是占总投资达60%的民营投资,在2016年仅增长3%,民营投资预期不看好。四是货币政策还未回归常态。
转型的成功与否,标志有三:一是能不能基本确立大体稳定的、与经济总量相适应的大国消费市场。这是观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是否成功的基本特征。二是“房地产市场是以消费品为导向而不是以资产市场为导向”这一观念能否在全社会基本形成。根据多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干扰程度的分析,这是本轮经济调整与转型基本成功的重要标志。三是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能否基本回归常态。在未来两到三年里,如果M2增速降到10.5%甚至更低水平,而這时经济运行还能保持基本正常,这就意味着过去遗留下的隐含的过剩产能、高库存以及相应的杠杆率风险已逐步得到释放,僵尸企业逐步得到解决, 在宏观政策上,也就不需要继续以宽松的货币供应来平衡、掩盖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
2017年初定下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又要“下决心处理一批风险点”,相关的工作任务和政策调整涉及方方面面。要想真正看懂中国经济的运行,需重点关注决策层是否对诸多繁杂的任务统筹谋略;关注谋略制定之后执行力的确保;关注谁去落实、谁去检查;关注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一个好想法仅仅成为口号。在具体工作中,房市调控和整顿金融乱象、加强协调监管这两件事如果处理不当,便可能演变为“黑天鹅”。特别是房市问题,人们预期的影响力已远胜于一定的货币供应,市场对房市预期的突然改变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房市“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能否与人们预期的逐渐改变相适应,是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取胜致远的关键。
2017年,经济形势总体上稳中有进。具体而言,就是改革持续深入,结构有所优化,增长达到6.8%左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然而,房地产泡沫、全社会高杠杆率、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涉及的各种矛盾依然严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仍未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随着2018年的到来,庞大经济体的内在发展逻辑不可能立刻发生变化,矛盾不可能立刻得以解决。
对于2018年的经济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已经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不同的视角看,2018 年会有一些新的提法,会出现一些新的经济现象,但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 矛盾和问题依旧未变,仍然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仍将继续2017 年的发展轨迹。当前,我们应认清本质、认清大势,不应对经济增速增减零点几个百分点过度乐观或悲观;转型需要以年计算的一定时间,需要抓实干、抓落实、抓执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一明确了2018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总基调、宏观政策取向、攻坚战、重点工作。任务方方面面,目标林林总总,丰富而繁杂,只有理清这些目标、任务之间的逻辑脉络和逻辑主线,才能防止主次不分、思想多变。
对于这些内容,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提法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五个词分别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具体的政策措施。只有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提高各经济主体收入,惠民生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面对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要想稳住长期增长,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必然要以优化结构为前提。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必须加快制度改革;仅靠加大货币投放来稳增长,结构难以优化,增长不可持续。所以,就稳增长而言,改革和结构优化是手段、是工具, 稳增长是目标、是目的。但是,就惠民生而言,稳增长又成为了手段和工具。稳增长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但政府抓好经济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增加GDP,而是提升人民的福祉,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以上是分析经济工作或者分析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维度,还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进行分析。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困难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延续自2017年,延续自过去;中国经济是从更长时间的经济轨迹中走过来的,留有过去的“痕迹”。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2017年的6.8% 左右,货币供应却由2007年的43.3万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70.5万亿元。在增长下行的趋势下,如此之多的货币供应使全社会的杠杆率由2007年的17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260%左右。增量资本产出比,即每增加一元GDP所需的投资,由2010年的4.2元增加到2015年的6.7元。2010~2015 年,非金融企业负债总规模平均增速达16.6%,超出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的下降是必然的,产生或隐藏未暴露的金融风险也是必然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经济工作总体稳中趋好,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各经济主体收入比往年有所提高的成绩时,当我们在看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一推动力时,务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2008年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有所差异,都面临各自的困难。如何让稳中趋好的趋势不被中断,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我国短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突出的任务。对此,当看到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时,我们必须自觉提高对转型时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认识。
防控金融风险在经济工作中尤为重要,当前的风险如果不再当机立断处理, 经济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国民的福利就不可能持续增长。但若处理不当, 爆发系统性风险,国家和国民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深受将其损。因此,十九大报告在布局2018~2020年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任务时严肃指出,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可”,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大事。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作出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综上所言,分析归纳2018年的经济工作有两个重要维度。一是从实体经济维度看,要加快改革,鼓励创新,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寻找经济新动能,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其逻辑主线是要通过加快改革,通过鼓励创新的手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新旧动能的转化,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二是从金融维度看,要加快“三去”,加大金融乱象整顿力度。在整顿中纠正过去金融监管的不协调,在释放金融风险中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最终保证经济稳定的大局。其具体任务一是稳住房价,尽快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处理好僵尸企业、地方债务问题以及P2P、网贷、现金贷、大资管业务中存在的部分金融乱象, 进行监管纠错,修缮监管协调机制。
基于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要想做好经济与市场的分析预测,需克服两种倾向。
首先,不能简单地从纯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去分析预测经济趋势。纯经济学的理论和概念,原本是在一定的不确定条件下作出某种假设后,从生动的、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反映的是规律和趋势。但是,现实的市场活动是具体的、复杂的,是没有假定条件的,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身已成为了经济运行发展的某种确定性。而且,同一市场条件下的不同国家,经济走势的具体特征不完全相同;同一市场条件下的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走势的具体特征也不完全相同。比起纯理论分析,经济形势的分析更接近经济史分析,其制度变迁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既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国外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者,需要有经济学理论逻辑的演绎,但到此为止远远不够。准确的预测分析必须对活生生的经济事实及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回答,必须落地到政策措施的具体分析与判断中。对同一经济事实,站在不同的视角或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体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真正的分析预测应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而非苍白的概念套话;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概念性批评和概念性赞颂都是隔靴搔痒。此外还需注意,对于趋势性发展中偶然激起的浪花和波折,或者从历史循环看本是平淡的事,夸大其词不可取。
此外,不能简单地从文件、规划出发分析预测经济趋势。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矛盾、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分析预测经济趋势时,不能简单地从文件和规划的口号、提法出发,而不分析执行力,不看具体制度约束力的变化,不看政策内容的变化以及执行中基层的“变通走形”。正确的分析预测既要考虑我们想干什么,还要借鉴历史,甄别我们现在能干什么。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连续九年第一的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看,长期增长的内在逻辑很顺畅,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未来蓝图也做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战略性部署。但是,接下来扎扎实实去落实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民主生活会上所说:“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不去了解执行中的矛盾与困难, 不去了解是否有解決困难的方案,简单加减某些因素进行貌似科学的经济推理分析,贸然得出确定的、静态的结论,这种做法不可取。
概言之,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不要犯简单主义错误。多年来唱衰中国的言论已屡屡落空,对当前中国经济盲目乐观同样不可取。我认为,要想正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能否真切把控“稳中求进”和“防控风险”这两个词的动态过程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分析预测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词。
(此文为作者在2018年1月6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主旨发言内容)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