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

时间:2024-04-24

杨志刚

现阶段,生态主体功能区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市场资源配置和经济杠杆作用,已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媒介。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积极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在促进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个过程也存在一些瑕疵和制约因素,限制了金融支持的效能。本文着眼于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就如何优化效果、推进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区建设提出务实性的建议。

现状与成效

强化政策引导,加大信贷投放,助力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家层面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的金融支持体现在绿色信贷政策、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等意见中。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自2010年以来出台了各项政策,从不同侧面引导金融助力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如伊春市中支等陆续出台了有关金融支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转型经济、生态移民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信贷增速快速上升,一些主要生态主体功能区信贷投放的平均增速趋近甚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全境均在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以下几个地区为例,湖南省的张家界近三年各项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低于湖南省增速0.82%;湖北省的恩施州年均增长速度为13.92%,低于湖北省增速0.43%;陕西省的安康年均增长速度为21.93%,高于陕西省增速4.54%;新疆的阿靳泰地区年均增长速度为28.24%,高于新疆增速2.70%;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年均增长速度为29.66%,高于黑龙江省增速12.39%。以上数据均显示,现阶段国内已经扭转了长期以来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信贷投放增速大幅低于全省水平的格局。此外,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积极协调并引导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域内企业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长期票据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信贷投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实际,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接续替代产业、低碳产业、绿色经济等符合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领域的信贷投放,借助信贷资金的杠杆效用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伊春市近年来在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北药业、清洁能源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投放不断加大,贷款余额保持年均18.3%的增长速度,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个百分点,2013年绿色经济信贷投放占比超过70%。同时,信贷结构的优化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向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迈进,万元GDP综合能耗连续4年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超额完成了黑龙江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

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效能。生态主体功能区内各金融机构依托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区域融资需求,从开发新产品和拓宽抵(质)押品范围两个方面进行务实性创新,推出了土地经营权流转、银林通、合作社贷款等信贷产品,将产成品、木材、收益权等纳入抵押范围,为农林牧及加工业、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金融发展营造诚信和谐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现代支付终端布放、加快现代支付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支付渠道和服务。此外,各金融机构还从增设营业网点、客户授信提款流程等方面积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

注重前瞻性调研,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认真落实总行“研究立行”的理念,以前瞻性金融研究和务实性成果转化为重要履职手段,在促进城市走智慧化发展道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伊春市中支率先在国内开展“碳经济”和“碳金融”及林业资产证券化研究,相关建议分别被列入黑龙江省和伊春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有4项研究成果成为当地的“转型兴市”项目。其中的“森林碳汇”项目经过7年的研究与推荐,已经于2013年实现了成果转化,向社会发布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并建立了集林业资源要素交易与融资功能于一身的、立足全国的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伊春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能显著增强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有助于彻底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并将有力推动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

难点与不足

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难点

金融支持与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存在体制性矛盾。生态功能区建设主要以地方各级政府为主导,而当前各金融机构均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这种客观上的体制壁垒使得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相互间的会商协调话语权淡化。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割裂状态,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系统性和效能被大大削弱。

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使金融承载力不足。生态主体功能区内很多地区都经历过国营农场、国营牧场,和国营林场的发展阶段,由于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行政过度干预、企业不诚信等原因,一度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以后一段时期的信贷投放及金融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在部分地区至今仍未消除。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是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而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又在更大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支持经济的总体效果。

经济发展层次和方式客观限制了金融支持力度。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一些生态主体功能区所在市县的资金需求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资金需求旺盛,但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缓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的障碍。同时,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现代财务制度缺失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制约了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效果。

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不足

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多元化融资体系尚未建立。目前,间接融资模式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如果去除发达地区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间接融资的占比将更高。大部分的生态主体功能区位于我国中西部、东北部地区,且多由经济欠发达县市组成,区域内的企业也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也使得生态主体功能区很难借助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使金融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在有些地市,银行信贷是辖区内企业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的唯一渠道。此外,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缺乏活力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间接融资的效率。如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一些地区仍然是空白;担保公司担保能力严重不足;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以寿险业务为主,其分散风险的能力存在不足。endprint

信贷总量偏小,使支持力度受限。由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的县市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模式进行融资,故信贷投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支持的力度。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仅以分布在不同经济区域且全部行政区划均在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的城市的贷款余额为衡量指标进行举例说明。按照这一原则,我们以海南省的五指山市、湖南省的张家界市、陕西省的安康市、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分别代表东、中、西、东北部四个区域。其中,五指山市为县级市,经济金融欠发达,但除此无其它城市可选,2009?2013年该市各项贷款余额占海南省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5%左右;其余三个城市占本省信贷总量的比重无明显突破。五年间,张家界占全省的信贷比重在1.6%上下波动,安康市2013年的占比较2009年提高了0.21个百分点,伊春市则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区域信贷规模的有限性,信贷投放以短期为主,以及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三者叠加在一起,造成了金融支持乏力现象的凸显。

金融效率低,不足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这里我们不用金融中介配置效率、边际资本生产率等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评价,仅用两个现象从侧面来反映。一是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不能有效对接。表现为一方面有充沛的金融资源和居民储蓄,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在金融市场中,仍然有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并有大量的储蓄向域外流转。如2008年以来,伊春市各项贷款占存款的比重持续下滑,由2008年的32.62%下降到2013年年末的26.3%。二是金融支持的重点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目前的贷款服务主要是围绕着对重工业建设过程中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展开,信贷投放的重点尚未完全转变,所以能够获得支持的多是一些重资产的大企业,一些轻资产的服务业、农业、科技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满足率不高,而这些企业恰恰是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部分创新产品蕴涵较高风险,金融创新效能有待提升。金融创新在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时,也要力求使创新产品更具生命力。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该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出解决了林权主体长期持有资产与短期融资困难的矛盾性需求,有利于强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支持企业进行再生产,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一些操作层面的原因,导致了林权抵押不良贷款的大幅增加。

建议与思考

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宏观引导,要引导金融机构把对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认识统一到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自身发展的高度。建议中央银行出台《生态主体功能区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增强信贷政策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协调性,要对金融优先支持生态经济等“鼓励类”产业进行明确,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类的产业或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逐步优化信贷投放领域和投放效果。此外,要将政策执行情况纳入中央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绿色信贷应当成为总行及省行的双重考核指标。同时,建议政府尽快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支持意愿。

同时,生态主体功能区应当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模式,要注意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政策示范和信贷投放带动作用,加大开发性信贷的直接投放力度,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总量。要研究探索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发专项贷款,并先行试点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要建立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相互区别的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效率。同时,要探索并完善贷款的风险发现和分担机制,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要推动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一是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引导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鼓励类”企业通过IPO、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再融资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聚集度的提升。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筛选和储备,加强上市辅导。二是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要推动“鼓励类”产业中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公开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的方式,低成本融入长期资金。引导企业综合运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券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

同时,要建立多种类基金投融资市场。政府要为基金投资“鼓励类”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但市场前景广阔的生态文化产业、生态经济领域的基地开发与科技创新等项目。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出资的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的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较强的生态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生态经济贷款贴息和补贴。

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要推动金融机构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对原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改造。建议国务院将全国林业地区的农发行改制为农林发展银行,重点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考虑主要下设在25个生态主体功能区内,先以大小兴安岭生态主体功能区为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推开。二是各金融机构要从自身的优势业务着眼,寻找与生态经济等“鼓励类”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的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提升产业整体融资水平并促进产业链整合。

同时,要大力发展“碳金融”。要充分发挥林权资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清洁发展机制所(英文简称CDM)产生的以未来碳排放交易权为质押物的质押贷款、碳证券金融交易衍生品等,做大碳汇交易的现货市场,积极发展碳汇期货市场。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要率先加强诚信建设,主导性推进地方诚信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积极支持金融债权追索,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金融机构要加大征信宣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要将风险意识贯彻始终。商业银行要转变过去“拼规模”的经营观念,学习并借鉴国外银行业风险管理量化的理念和经验,运用定量和客观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新思维模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力争实现风险基本全覆盖,并增强对市场波动的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