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火箭院:登峰造极的匠心与创新

时间:2024-04-24

刘润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60年间,火箭院从最初的147人发展到4万多人,总资产达1, 100亿元,2016年收入近500亿元,利润近40亿元。近几年,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呼吁中国企业向美国学习自主创新,向德国学习工匠精神。其实我们还能向中国火箭院学习“自主创新+工匠精神”。

火箭研发需要创新文化,因为它要持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同时它要求质量万无一失,这需要流程控制文化。怎样把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个大问题。火箭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两者兼容的道路:技术民主+系统工程。

中国火箭院历史上曾连续10年发射成功,这10年间平均每年六七发,累积下来没有一次失败,创造了世界新纪录。长时间、大跨度、不同的型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任务,要保持连续10年成功,这是不容易的。

成功的背后是火箭院研究人员“严慎细实”的作风:严格、慎重、仔细、实事求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种工匠精神的背后是火箭院一整套工作流程、制度与理念。

在火箭院的质量体系里,出了问题之后,必须达到5个归零的标准。5个归零都确认了,才可以继续往下走。不留隐患的精神也体现在“双想”制度中。

在航天理念里,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等于永远成功。这种理念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它告诉每一个设计员,成功的标准在你手上;告诉每一个工人,其实成功是靠你。

一个人可能不可靠,一个团队要做到可靠。虽然某个人可能粗枝大叶,但是团队有一套制度,他出了问题,他的团队检验时要能发现。火箭院总结为“测试不到,验收到;验收不到,检验到;检验不到,人员保障到”。

在“结硬寨,打呆仗”进行延续性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火箭院的经验值得传统制造业借鉴。

首先,火箭院的创新方向非常明确。相比之下,好多企业的创新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对延续性创新缺乏系统规划。其次,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要跟上,火箭院的研发和工程人员有1万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20%多。第三,知识共享要加快,比如在一个型号里积累的经验,要覆盖所有的产品,这是企业内部的共享知识、共享经济。第四,在创新过程中,要大量投入前期研发,火箭院的研发投入达到了销售收入的大约10%。第五,有一些更加底层、更加基础的东西要到大学去做课题研究,产学研合作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随着人力、土地、资金、环境等成本的上升,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中国制造必须往中高端走,必须对产品创新和产品品质有极致的追求。对创新和品质的追求要靠方法论来支持,要靠方法论背后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来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