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明钢
邓小平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风格,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举重若轻”。
据薄一波回忆,在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有一天在闲聊中,周恩来若有所思地问他:“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薄一波更想知道周恩来的看法,就反问道:“总理,您看呢?”周恩来认真地说:“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他们两人工作方法各有特色,邓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薄一波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记者马骧曾采访过邓小平的孙辈儿们:“在你们印象中,爷爷怎么解压?”
邓小平的孙女眠眠说:“爷爷这个人吧,我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压力,他只不过有时候太累了,放松一下,所以睡觉前看看武侠小说,也是放松,但并不是解压。事情来了,在他肩上的责任,他该做就是做了。但是做完了以后经常有人来看他,说这件事情你曾经做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很感谢你。爷爷说,‘哦,我记不得了。’他做完了也就忘记了,但是他该做的时候又去做,他肯定会思考很多东西,但是对他来讲我觉得不是一个压力。”
马骧问:“对于工作状况中的邓小平,他愁眉不展的时候很少?”
眠眠答道:“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但是在我妈妈的印象中有。我母亲跟我讲过,就是1974年,因为那时候爷爷复出过一段时间主持工作,我妈妈说那时候他看起来,包括接待外宾都是满面笑容的,但是他坐在家里会皱着眉头思考,怎么去跟‘四人帮’斗。这一段对他来讲可能皱过眉头,但是其他时间没见过。”
曾任中组部部长的陈野苹回忆,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打了许多关系全局的硬仗。每当战役开始,刘、邓两位首长常常是集思广益,反复比较作战方案。一旦决定下来,邓小平只是宣示总的战略意图,部署作战目标,“示以任务而不示以手段”,对具体指挥作战则敢于放手给下级指挥员,让他们发挥主动性,自己则坐镇中枢,沉着调度。正是这种“放手”,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指挥员,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便于集中精力思考大事。
陈野苹强调指出:“我感到他的领导艺术之一是既抓得紧,又放得開。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也道出了父亲“举重若轻”的秘诀:“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工作方法非常好。他不会把一件很简单的事处理得很复杂,也不会事无巨细什么都自己去办、去过问。他总是提纲挈领,他把要做的事跟你交代清楚,你可以去发挥。这样也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去做。”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这种“举重若轻”的领导方式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总是在方针、政策、原则方面作出明确的交代,具体方法不多讲,给人留下广阔的用武之地,使执行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对外开放,办经济特区,一开始也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说,“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对改革中诸如证券、股市这些当时看不准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的东西,邓小平的态度是“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从哪里下手呢?
邓小平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他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经过初步阐释之后,邓小平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以成熟政治家的远见和智慧,果断地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用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打破了人们心中的固有局限,为解放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不少人没有突破“左”的思想的困扰,在深化改革中迈不开步子。针对这一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将长期困扰人民的思想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1977年9月,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及教育工作时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邓小平极少事必躬亲,而是集中精力在宏观战略上进行思考,想大事、抓大事、议大事,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但工作效率依然很高。他不无幽默地说:“工作要重视效率,我的工作方法是尽量少做工作。”
1986年,美国电视记者华莱士采访耄耋之年的邓小平,有一番很有意思的谈话。
华莱士问:“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邓小平伸出两个手指头,答道:“两个小时。”
记者简直不敢相信,邓小平告诉他:“其他时间用来读书、运动和休息,还要和孩子们在一起。”
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邓小平每天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文件的时间的确就是两个小时左右。当然,除了这两个小时,他还要接见外宾、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比较紧张。
为什么邓小平的工作效率这样高?邓小平的女儿邓楠说:“老爷子生活非常有规律,他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散步,几点干什么事,都非常有规律。他工作也很有规律,而且劳逸结合,该工作的时候集中精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他这个习惯是做总书记的时候养成的。做总书记的时候,非常累,如果他每个星期没有放松的时候,身体根本就吃不消。”
正是这些规律的工作生活习惯,使得邓小平能在繁忙而艰巨的工作中,展现出“举重若轻”的领袖风范,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摘自《文史精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