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希琳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
日前,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表示,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拓展和提升,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2025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產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转变。在他看来,北京早就开始做新经济产业,利用本身就是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发展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得非常成功,紧紧地抓住了整个现代科技和产业变化。北京市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是一座高峰,带动了整个北京市高新技术的发展。
袁钢明表示,北京具有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优势,有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北京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样的态势促成了北京如今战略定位的形成,是水到渠成。
“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北京的经济早就不依靠制造业,现在的税收水平在中国是最高的,过去的税收就是靠工业,现在不是,是靠服务业,是靠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商业咨询信息机构等。现在北京税收高是因为到处都是这种写字楼,一座写字楼就是一个重大的税收来源。”袁钢明说,这种服务业带来的效益往往比工业还要高。北京现在形成了良性循环以后,不仅服务业繁荣发展,而且比一般城市的服务业水平更高,有高技术高知识密集型的支撑,形成了高效益的产业经济模式。
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基础来自于以下5个方面:
产业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产业项目落地取得丰硕成果;
产业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
京津冀产业协同开创全新局面。
在袁钢明看来,北京现在走上了一条光辉灿烂、效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中国需要有这样的城市,北京是当之无愧的。”袁钢明表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北京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成政治文化中心,就把真正的优势给忽视了。北京完全可以实现新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就是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建设有一个新的理念,因为过去总是把北京看作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现在因为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集中密集成群,又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见得政治文化中心就不能创造或者建设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群和经济地带,北京就可以走向这样一个结构,也是符合现代都市圈或者经济发达地带的发展模式的。
当然北京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何疏解、如何更合理地配置的问题。
袁钢明表示,北京市应该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和高度,认识到自身具有强大的发展高新技术科技的优势,所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让人备受鼓舞。
按照《规划》提及的世界眼光和高点定位,北京必须保持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力,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实践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塑造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那么,下一步,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还要做哪些努力?
袁钢明表示,目前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太理想。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系统比较了三大区域从2009年到2018年10年间的发展状况,三地GDP总量从2009年到2018年均呈上升趋势,但长三角GDP总量远高于珠三角,珠三角GDP总量又明显高于京津冀。
袁钢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不成功的方面,北京发展高科技,一定要把京津冀高科技发展也提上日程,要在京津冀高科技协同发展的主题下,以北京为主导带动津冀发展。
而《规划》中也明确表示要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立足京津冀整体谋划高精尖产业发展,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鼓励北京企业通过“母子工厂”等模式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完善区域产业生态,构建分工明确、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真正地发展高精尖科技产业不能完全靠“国家队”和头部企业。
各个在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型中小企业,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未来这些中小企业有望从小众领域慢慢变成主导性产业。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发现、培育、赋能更多的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融通协调的企业主体基础:
一是集聚壮大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
二是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对此,袁钢明表示,高精尖产业应该由大量的汪洋大海似的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体企业组成。北京应该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创业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小微企业围在大企业的周围,能够借力依靠这些大企业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
在他看来,北京这方面做得其实也有独到之处,就是北京对小微企业的一些政策、措施、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比如减免税,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减免税的力度很大,但是在办手续等方面比外地企业要稍微复杂一点、慢了一些,这也说明了北京在实际办事的做法上还是有差距的,是未来要补上的短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