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牛道德
2019年10月18日上午,“伟大的中国工匠精神——特种工艺镜展”在北京开幕。此次展出的是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黄宏将军多年的铜镜珍藏,这也是他的第18场个人收藏社会公开展。此次展览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旨,响应习主席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从历史中寻找文化发展之未来,从工艺中寻找传承文化之根本。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著名艺术家袁熙坤,中国国情调查研究院院长、著名书法家胡石英,北京七彩云南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傢琪,入山艺术工作室创始人刘博,华亚艺术基金会监事长张骥,福建省外贸学院董事长吴新星,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画家刘墨,《经济》杂志社副社长赵琬姝等60余位嘉宾到场,并完成了展览剪彩仪式。
铜鏡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物证”,从工艺上见证了华夏文明不同时期的科技和手工艺进步,如鎏金、错金银、镶嵌、锤揲、髹漆、镂空、绘画等复杂的传统技艺,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代珠宝设计中所用的镶金、花丝等工艺均能在铜镜工艺中找到踪迹。现场呈现的错金银镜、通体鎏金镜、局部鎏金镜、金壳镜、银壳镜、锤揲镜、铁嵌金银镜、绘画镜、髹漆镜、镶嵌镜、螺钿镜和镂空透雕镜等12个陈列专题与一部分现代珠宝共同展出,打破了传统文物展览固有的时空观念和模式,让文物触手可及。
此次铜镜展,以“伟大的中国工匠精神”为主题,突出我国匠人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方面的精神。而由于这些特种工艺复杂、费事、费工,加之早期青铜既是战略物资又造价昂贵,因此铜镜一直是中国历代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笔者赞同民国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的说法:“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也简单叙述过,中国古代青铜镜从齐家文化青铜镜开始,至清代4000年左右的时段里,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纹饰装饰特点。比如,青铜镜制作的几个高峰期,东周青铜镜之抽象几何纹饰、两汉至魏晋青铜镜的铭文画像、隋唐青铜镜之动物植物纹饰、宋代青铜镜之神仙人物和商标,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承载了中国人的美好艺术追求和深邃思想内涵。在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象的纹饰中,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品位和审美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