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生保障与美好生活

时间:2024-04-24

黄芳芳 寇佳丽 李雪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总书记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并庄严地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余少祥告诉《经济》记者,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是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属于民生的核心。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四部分,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愈来愈完善

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完善。其中,十九大报告提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十九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完善。余少祥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尚未实现社保全覆盖。尽管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视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它们的保障程度还达不到小康水平。比如,参加新农保的农民60岁以后,每月只领取60多元。

新农合在设计之初是一种医疗补助制度,后来很多媒体把它称为医疗保障。由于农民缴费水平低、国家补助水平低,新农合划定了一个能报销的范围,但诸如检查费用、器械费用等不在此列。近年来,余少祥在农村调研发现,新农合报销的费用,不超过总费用的50%。并非新闻媒体所报道70%-80%的报销水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医疗总费用报销达80%才能称为医疗保障。因此,我国在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德国、英国等国采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我国是从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逐步扩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它呈现“碎片化”特征也导致我国的城镇和农村属于不同的社保体系。尽管城市好于农村,但城里人也被分为“三六九等”。余少祥建议,未来我国要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他也希望城里人能打破体制内外的界限,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社会保障水平更应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当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都涌入城市,但城市并没有真正容纳他们。一到春节,老百姓像“候鸟”一样返回家乡,这是当前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我希望十九大以后,社会保障能够实现全覆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最后,政府要做好社会救助的兜底工作。社会救助包括生活、失学、教育、医疗救助等,我国的社会救助水平较低,相应的立法尚未完善。“根据现有法规,我们无法知晓每年中央拿出多少资金去做社会救助。”因此,很多救助工作是机动的,没有常规的资金支持。

此外,目前社会优抚制度只针对转业军人、军属、烈属和因公负伤的公职人员。“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覆盖面小,只是针对特定群体特定人,没有惠及到普通大众。这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更多人享受社会优抚制度的关怀。”余少祥如是说。

让“海归”人尽其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在我国的就业状况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家尤其关注留学归来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政策和机会。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俞贺楠告诉《经济》记者,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2016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余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达5.39万人,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49家,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入园企业超过2.7万家,7.9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我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

考虑当前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以及今后的工作和方向,国家层面将会进一步降低门槛、落实待遇,让高层次外籍留学回国人才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健全信用政策措施,共享企业信用信息,防范金融风险,解决中小企业开户难等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支持外籍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持有A股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梳理汇编优惠政策并对外发布,公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和分配结果,提高专项资金分配透明度。此外,在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工作中,还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如果说就业是走入社会的门票,那么教育则是通往未来的舞台。40年的教育改革,历经4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拥有40年的教育辉煌。但整体上看,教育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表示,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总体发展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的关键时期。

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短板和难题不断突破、化解,百姓的日子将越来越红火,最终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