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疗+AI 就医新体验

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许亚岚

医疗+AI 就医新体验

文/本刊记者 许亚岚

AI(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被开发。未来AI应用在医疗行业将逐渐普及。从百度医疗大脑到阿里ET医疗大脑,AI与医疗的结合日益紧密,未来趋于融合发展。那么AI+医疗会是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吗?

风险犹存 医疗AI使用受限

目前已出现的AI在医疗产业的应用产品有很多,例如可吞咽的迷你智能体温计、手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告诉《经济》记者,已投入使用的主要有5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即医疗机器人、智能药物研发、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和智能健康管理。

刘杰豪认为,智能医疗未来市场前景良好。“AI最大的优势是高效的计算和精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释放医疗生产力,直击医疗行业资源缺乏、成本高等医疗行业痛点。”

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医疗AI的应用都是在树一个概念或者建立一些数据库和算法模型。而在这样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易观医疗健康分析师张怡丹认为,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可以分三方面。一方面是药物研发,从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活性同时可以安全地去做临床实验的这个过程可能比较繁琐,需要很多人力成本,AI能节省当中的人工的成本;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诊疗辅助,由于医生资源不足,AI可以提高医生诊疗的效率,例如帮助医生CT读片识别出哪张有病灶,包括在诊断过程中,去模拟医生诊断思维的过程;第三方面就是基因特性,从数字分析到应用,在不确定某药物到人体上的具体反应时,AI可以进行模拟。

由于产品的成熟度和技术风险,很多研发的医疗AI产品应用并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比较受限。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现有的医疗收费体系和相关法律也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才行,“长远来看,医疗AI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工具”。

刘杰豪也表示,在技术尚未十分成熟的时期,医疗AI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开展辅助性的活动以提升效率,大规模的取代时代尚未到来,但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大规模投入使用存在可能。

发展医疗AI需打通数据壁垒

尽管一些医疗AI产品已经初步投入使用,但很多人还是会对医疗AI产品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似乎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此,刘杰豪称,医疗行业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患者个体体质的独特性以及病症的多样性要求医生对每个病人有高度个性化的医疗方案,而人工智能目前只能针对某一类病症作出判断和治疗。

2017年上半年,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医疗、教育等行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网络病毒、漏洞等一旦进入患者信息医疗系统将对其治疗方案造成巨大影响。“此外,机械深度学习过程中还存在被欺骗的可能,不准确的治疗方案会危害患者安全。”刘杰豪表示。

另外,曹健认为还有医疗事故安全性和准入制的问题。如手术机器人,用它做手术精确度会更高,它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但并不存在百分百的准确度,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医生操纵,如果出现医疗事故是谁承担责任?而且,手术机器人到底算不算医疗器械?如果只是从科研的角度做手术,是无法收费的,而它的高额收费与过度医疗很容易挂钩。

手术AI机器人

除此之外,还有人的习惯性问题。例如可吞咽的迷你智能体温计,在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范成武看来,虽然它很智能,但人们已经习惯现有的测腋下和口腔这两种方案,而且简单方便且没有危险。

再例如手环等可穿戴智能医疗产品,它能感知人的一些数据,例如血糖、血压、脉搏、呼吸、睡眠状态等,根据后台数据的储集判别佩戴者是不是有某种疾病的风险,但这也只是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多用于医护。

这其中还涉及介入医疗和非介入医疗的问题,江苏泽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成云告诉《经济》记者,现在一些在体表外的非介入智能医疗产品发展比较迅速,除了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还有比如心电、脑电监测等远程智能设备,“而介入设备要人们完全接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除了这些安全隐患,发展智能医疗是离不开大量数据的,而国内发展智能医疗是很困难的,因为国内的数据体系,包括医疗数据、医院就诊数据和患者的个人数据等是没有打通的。张怡丹告诉《经济》记者,现在最大的壁垒不是患者的信任问题,而是最宝贵的数据大家都拿不到,只能靠一些比较灰色的方式,比如和某医院或医生的关系特别好,可能通过卖或者合作的形式把数据给厂商,需要一家家去打通数据。

如果数据壁垒不能打通,那测出来的数据就准不了,医疗服务也就准不了,更不会到后面使用中的安全性这一步。“我曾听一位做AI的厂商说过,现在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不应该是在癌症或手术这种非常高精尖或频次不是很高的地方,AI应该在高频次或多数据的地方,比如在基层,一位医生如果每天看50个病人,都是感冒这种小病,在这种场景下每天就会积累大量数据,然后又可以运用到最需要人力的地方。”张怡丹如是说。

医疗AI首推服务领域

对于医疗AI,有人认为正蓬勃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虚火”。那么,医疗AI到底靠不靠谱,这个市场能做大做强吗?

IBM、谷歌等大公司已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医疗战略,偏重人工智能底层构建;小公司则偏重场景应用,全球近100 家AI+医疗公司活跃于洞察与风险管理、医学影像及诊断、药物挖掘、风险管理、虚拟助理、健康研究等11个具体场景。

人工智能医疗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层面不断发展。刘杰豪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医疗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在计算能力、通用技术和算法等底层均聚集一批公司。并且,今年6月《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人工智能医疗产业有了政策的支持,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张怡丹也认为,智能医疗是有它的价值的,例如CT读片,此外,一直做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也在给医生做口头录入病例的事情,“大家虽然都在不同的赛道上跑,但都是看好这个市场的,市场本身都有自己的痛点,也都有机会在里面”。

当然,医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疗问题,还是一个人文关怀的问题,这方面机器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曹健认为,未来智能医疗的趋势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投入使用,对医生来说,这个助手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自己的劳动强度;对患者来说,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技术。

未来各行业都将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这个方向发展,目前来看,智能医疗市场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还不好说,但智能医疗肯定是一个趋势,在华成云看来,医疗领域是一个很严谨的市场,“人工智能在替代人工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还是医疗服务领域”。

医疗服务的投资是一个极其依赖机制取向的行业,刘杰豪对记者解释道,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和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存在天然的冲突,那这就使得在建立医疗服务的投资模型时,我们需要设定不同于其他细分领域的分析框架,引入其他全新的变量,“但是这一特性并没有在医疗服务投资领域引起过多的重视”。

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还告诉《经济》记者,投资者在投资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看这个企业进入市场的切入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公司提供的产品是什么,和用户的匹配程度如何,哪些服务是用户需要的,是真正切中了用户的痛点等,这些都需要投资人去进行甄别;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企业收入来源是什么,它的支付方是谁,“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企业是不是值得投资,是不是有一定的风险”。

打破信息孤岛 瞄准智慧医疗

不仅是智能医疗本身的发展,它对其他医疗领域也会有着促进作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从医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到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智慧医疗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有消息称,AI+医疗影像是智慧医疗突破口。

例如智能医疗应用比较成熟的产品IBM Watson,它已经学习了多年的图像分析,不仅可以识别出医疗图像中肿瘤和其他疾病的信息或者异常,也通过健康手环返回的信息判断手环佩戴者的健康和疾病情况。

影像可以通过现有的图片和数据库进行快速总结、提炼和识别,曹健称,它的识别率即看图片的能力比医生水平更高、更快,最适合做远程即线上。

刘杰豪也表示,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应用在对比精细化程度上显然优于传统医生肉眼观察分析。“肿瘤等复杂病症往往需要大量的影响分析,而医生数量有限,每个医生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医疗影响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把医生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个性化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误诊率,提高医疗效果。”智能医疗在患者、医务人员、医疗设备之间扮演着重要的沟通桥梁,帮助医务人员更好了解患者,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影像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好获取,而且影像学习也没有认知学习难,出现的可能性不会很多,汇集的数据中也不需要很多医生的诊断数据,所以它会是智慧医疗的一个突破口。“当然,AI+医疗影像也有瓶颈,因为每个疾病的影像都要分开做,其没有延续性,不同的症状就要从头开始。”张怡丹认为,影像方面可能是最先做起来的,但之后的发展不一定有辅助诊疗这方面好。“另外,需要的数据少或比较好获取的智能医疗可能就是爆发比较快的领域。”

未来医疗最主要的是从信息化和大数据中找机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指标数据公司副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表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突破财务、行政、药品信息化,进入到电子病历、医疗影像、处方信息化的阶段,并通过标准化建设、信息安全等,打破不同主体的信息孤岛,将医疗机构、医保系统、疾控系统、患者服务系统、健康档案全部整合起来。“整合之后的大数据就是有机大数据,对有机大数据的挖掘,可以找到医疗产业的新机会。”

并且,华成云认为,医疗影像+人工智能还属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的范畴。

作为医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的精准医疗也正在崛起,“精准医疗算是一个新兴领域,涵盖了基因产前测试和针对癌症患者的定制治疗等多个方案”,刘杰豪称,国家“十三五”计划也将精准医疗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一部分中国人也将此次的政府推动视为“在科学上赶超西方”的重要机会。

智慧手术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