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剑动四方,精气遥指斗牛间

时间:2024-04-24

常志气

在中国古代琳琅满目的冷兵器家族中,剑是一种源远流长、具有刺杀护卫和装饰两种功用的短兵器。

早期的剑都很短小,主要用来防身卫体。两军交战,只有肉搏厮杀时,才有短剑的用武之地。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楚国也出兵中原与列强角逐。由于江南水网纵横,林莽丛生,不便车战,步兵水军遂成两个主要兵种。此后,短兵器逐渐代替长柄兵器,装备于军中。

吴越两国铸剑技艺远超中原列国。后来楚国也成为春秋后期的产剑名地,出现了一批驰名于世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风胡子、干将、莫邪等,冶铸出许多“陆斩犀兕,水截蛟龙”的名剑。

唐代诗人李峤的《宝剑篇》,歌颂了吴越剑师们的高超技艺:“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指斗牛间。”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地请名剑师欧冶子为他铸造了5把名贵的宝剑,据说湛卢剑价值最高。越国被吴国战败,勾践遂把湛卢、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以求和。后来吴王无道,湛卢剑就“自行而去”,到了楚国。楚昭王从梦中醒来,发现身旁多了一把宝剑,就请当时著名的剑师风胡子为他鉴别。风胡子说,它不是“有市之乡、骏马千匹、万户之都”可以换到的,而剑师薛烛甚至说“虽倾城量金、珠玉盈河,不可得此宝”。楚王听后十分高兴,将湛卢剑时刻佩在身边。阖闾失剑后,到处打听,知道楚王得剑,马上派孙武等人为将,发兵攻打楚国。

剑术,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可掌握。相传西周初期,短剑主要装备给被称为“虎贲”的特种兵,他们是当时短剑技术的主要掌握者。

剑身随着实战需要越来越长。战国时剑长达3尺,当时1尺为20厘米左右。秦俑坑中出土的數十柄青铜剑,虽被埋2000余年,却依旧光洁如新。考古学家袁仲一曾讲述了一件趣事。秦俑发现后曾举行了一次文物展览,布展时,一摄影记者要求袁仲一手捧90厘米左右的秦剑照张像,可袁仲一头上几根零乱的头发总是高高地翘起,情急之下,工作人员挥剑削断这几根头发,而他竟无丝毫感觉。

剑在古代士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对剑的崇敬心理,至少在西周就已出现,至西汉达到极致,汉以后流风余韵绵绵不绝。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还将论剑与兵法相提并论,“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其所指已远远超出了剑的临战击刺之效,而更多代表一种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这种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在我国武侠小说中往往书剑并举,以剑比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