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刻在青铜兵器上的历史

时间:2024-04-24

常志气

1965年隆冬,荆州古城望山一号墓墓主棺内发现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内的名贵青铜剑。

当考古队长谭维四教授亲手将这把稀世名剑捧出墓坑时,大家都禁不住赞叹,真是绝世奇宝!金光灼灼的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宝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重875克。剑身饰有黑色的菱形几何暗格花纹,剑格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身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乃越王勾践的佩剑,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

青铜是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其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所以逐渐取代了石器,青铜器时代的兵器出现在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

青铜器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器体反倒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表面经过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这是如今我们对唐宋兵器的了解远不如战国兵器的原因。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最初仅长十余厘米,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

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战国时期的工匠充分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形制也有变化,长度增加到100厘米左右,剑身狭长。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但当移开碎片后,长剑立时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学者研究发现,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一定比例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剑身表面经过仔细的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应用此法。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外观华丽的青铜艺术品出现了,常被作为祭祀、仪仗等礼器,堪称艺术品。

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在这数百年的青铜与铁交替期间,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都在历史舞台上展现了其最后的灿烂风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