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郭建鹏+刘夷
今年2月,央行发布的 《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人民币存款环比减少了9402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8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543亿元。
9402亿元银行存款去哪了?
当各界还在分析存款去向之时,央行又公布了《2014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与1月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存款环比增加1.99万亿元。
一切就在短短两个月间发生了。虽然2月份的人民币存款较1月份大幅增加,但是今年前两个月新增存款较去年同期仍大幅降低了8339亿元。
那么,为什么大量银行存款短时间会“乾坤大挪移”,这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对下一步金融体制的改革,又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钱去哪儿了?
“节奏太快了。”徐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北京金融街某金融咨询机构供职的徐倩以“紧张、忙碌”的节奏开始了春节后的工作,近两个月来,她的神经一直紧绷着。
在徐倩的工作记忆中,银行存款搬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她总结,银行存款存在季节性波动,出现存款“搬家”不足为奇。此次9402亿元的银行存款搬家虽然数额巨大,可查阅过往资料不难发现季度末存款井喷、下个季度初存款又大量搬家的现象很常见。
以2012年为例,当年4月份人民币存款数据就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其中居民存款减少逾6000亿元,而截止到当年10月末,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当月存款流失高达1.8万亿元人民币,四大行的放贷能力因此受到很大限制。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把存款的这种“候鸟式”的大搬家,分析为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考核有直接关系。通常来看,在季度考核下,很多银行面临压力,因为存贷比是按季考核的。如果银行存款统计数据更加准确,那就要取消存贷比,因为这个指标对于监管流动性风险没有任何实在意义。
在分析9402亿元银行存款的去向时,业内一致的观点分为3个方向:春节常规消费分流、创新金融产品的分流、IPO重启打新分流,但是当2月份数据出炉后,第一个原因已经被淘汰了,只剩下了后两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教授刘煜辉表示,每当到一个季度或者时间节点时,都会出现银行存款“搬家”的情况,但是此次“搬家”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近一段时期有关利率市场化的调整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化的方向正在逐渐形成,尤其是当理财产品到期后,这种资金季节性的去向更加明显。
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认为,除了有年末、年初和春节的因素外,更大的去向还是流向了互联网金融这类创新金融主体,比如年末货币基金市场利率高就会分流资金。
“银行减少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仅仅余额宝规模就达到了上千亿元,这些钱是从哪来的?”韩复龄反问。
炒作?
对于此次银行存款“搬家”,刘煜辉表示,媒体没有必要太关注这件事。
抛开学界的分析,徐倩在这一段时间感受到另一种气氛,互联网金融这类创新金融主体愈发活跃,这种活跃不仅停留在产品的创新上,而是一种间接的“造势”。
张晏(化名)是北京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公关主管,曾在多个互联网公司任职,她直指,这一次银行大规模存款“搬家”之所以受到关注,有可能是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舆论造势。
在她看来,这个时间段首先赶上春节以及月末,其次又临近全国两会,而两会上对金融改革的话题其重点还是会砸向互联网金融,这些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舆论“档期”。
“其实我们已经感觉到,年内应该会出台监管政策了,2014年是一个关键年。”张晏笑称,在这个领域里,公关的力量不可小觑。
按照张晏的思路,这种适时的“炒作”也可以理解。一方面,银行存款搬家的确不是新鲜事,而此次的数额也谈不上“史上最大”。另一方面,自创新性金融主体去年风靡国内起,其与传统银行之间的较量就没有停过,带来的冲击也不小。春节刚过,无论此条消息的最终传播效果如何,其再一次证明了创新金融主体在向传统银行施加压力。
银行的压力
央行2月份的数据出炉很快,人民币存款增加1.99万亿元。据悉,传统银行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2014年1月份以来,多地银行对上调定期存款利率几成共识,同时,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也在个别地区将定期存款的主要品种利率上调了10%。
更“露骨”的动作是,工行和农行均调低储蓄卡转至余额宝的上限,而之前两家银行对此并没有限制。其中,工行将储蓄卡转至余额宝的上限从之前的无限额,降低到单日5000元,单月5万元。而农行也从无限额降到单笔1万元,单日1万元,单月无限额。建行则将理财通的单日限额由50万元调至10万元。
一面是对自身产品利率的上调,另一方面则是对“宝宝军团”的限制。尽管业界普遍分析认为,存款从“搬家”到“回家”与时间节点有重要关系,但传统银行的一系列举措也在发挥效用。
采访中,包括韩复龄在内的专家表示,目前银行存款的大量分流使得银行感受到了压力。一方面,国有银行长期的垄断和暴利将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如果存款搬家没有得到遏制、持续下去,很可能对银行流动性资金造成冲击。
一系列来自这个银行这个垄断团体的动作,已经释放出了某些信号。而以近期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条码支付等服务的举措来看,来自新力量的冲击十分强劲,远非管、控、停可以“防范”的。
那么,接下来,将是不得不进行的改革。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建臣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未来10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虽然不会改变,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金融为辅的格局不会改变,但是各自对应的比例会变化,也将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市场。”endprint
“银行存款‘搬家已经在释放信号。”丁建臣表示,过往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着一个主体位置,但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出现后,尽管银行的存款还是会增长,但是银行存款“搬家”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丁建臣认为,在这种趋势下,随着新力量的出现,银行必须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吸引客户。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对传统银行形成冲击的情况下,未来的金融主体还会增加,比如银行体系向民营银行的放开,甚至还会迎接各种新生事物的挑战。
对此,韩复龄认为,虽然以互联网金融为首的新金融主体来势凶猛,但是银行仍是互联网金融方面最大的提供方,传统银行也具有厚实的基础,“传统银行迎接挑战,还是要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在做好银行网点的前提下,做好网上银行的入口、提高效率。”
在韩复龄看来,尽管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会下降,但是其与创新金融主体之间将展开交叉式的模式,有合作也有竞争。“传统银行应该在扩展范围规模的同时,巩固自己优势。”
对于今后改革中国有银行体系份额问题,刘煜辉提出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加快推进增加市场约束、降低道德风险的改革: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改革的难题
摆在传统银行面前的金融改革路不是那么好走。
丁建臣认为,传统国有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垄断,这也是改革过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今后的方向、原则还是要推进普惠金融,“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利于加快实现普惠金融,但是对普惠金融还是需要明确的监管和规范。”
中国社科院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也深切感受到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速度。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张斌说:“包括存款利率、金融理财产品的改进在内,我们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很快了。”
但是张斌强调,价格方面的改革只是单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对创新金融主体准入的放开,比如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要丰富金融主体,随后就是在债券、信托、货币基金的基础上,推出新的金融、理财产品,这不仅是对融资方式以及创新金融主体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激励,让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然,一切的金融体系改革,还是要建立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上,走金融市场化道路。”张斌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丁建臣、韩复龄的赞同。
丁建臣认为,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是简单依靠创新金融主体的革新,因为创新金融主体其不仅对传统银行的服务是一次挑战,更大的挑战还来自自身,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
“现有的改革虽然对传统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有冲突,但不是颠覆性的,商业银行自身也要重构商业经营模式,重新构建有效的防止外来风险传染的体系,一定要提高社会公信力和设立特色品牌服务。”丁建臣说。
刘煜辉强调,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进行到现阶段,面临很多关键性的矛盾,其中道德风险就威胁着利率市场化。
他认为,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失控,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实现利率市场化要解决的可能远远不是实现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而是支撑利率市场化一系列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以及体制条件。
按照刘煜辉的理解,未来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二是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危机处置能力的改革;三是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要素领域的改革。
而对于这3个层次的改革内容,他也有了自己系统性的观点。其中,第一个层面如果不触动的话,第二第三个层面是很困难的。必然带来第二层面宏观政策效率的低下。央行就必须用信贷额度控制,贷存比控制这种效率比较低的行政约束去调和经济体制内外两层皮的矛盾,第二层次的效率其实很差了。
让刘煜辉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深切地感受到金融组织体系变革(第一个层次)是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核心前提。金融机构基础行为不改变,利率市场化等要素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即实质性突破金融垄断,如何厘清金融与政府的关系。
他认为,宏观金融政策框架也应该做出重大调整。由于中央银行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吞吐基础货币上有了较多的主动权,就可以保证整个货币信贷的供应不会超出控制的范围,这时候放弃过去僵化的、效率低下的贷款规模和贷存比的控制是有条件的。
银行要认清自我
——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今年3月以来,一些国有银行陆续调低了“快捷支付”转出的额度限制。银行钱少了,甚是着急,去围堵、限制竞争对手,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是,银行究竟为何遭遇“背叛”?这事该谁负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以“垄断利润、漠视客户”向《经济》记者一语道破银行的痼疾。
银行哪儿病了?
吴晓求认为,现行金融体系是落后的。这种落后,更多的不是技术老套、产品死板,而是传统商业银行长期占据垄断地位,一味以追求利润为中心,对客户利益采取漠视的态度。
“你现在有点急事,需要3万块钱,去国有银行贷款他们服务态度如何?或者你是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手头有3000元的‘闲钱,也去银行理财,有人理你吗?”吴晓求透露,商业银行的贷款服务严重向大企业倾斜,而中农工建四大行的理财服务门槛是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可以想象,拿着3000元去银行寻求理财服务,是多么可笑!
银行现行的金融服务,吴晓求认为是“有缝隙的”:“在银行如果取大额现金,要提前两天预约;另外如果你存了定期存款,急需用钱时取出来,利息就没有了。你说这合理吗?”endprint
但吴晓求也承认,银行想要实行“普惠金融”,确实干不过互联网金融,直白地说——成本上“磨不开”。
除此之外,吴晓求认为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存贷差温室”,确实是银行的保护伞。“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进行中,目前商业银行利率的制定是垄断式的,利差巨大。”
认清自我
“拒绝存款协议”、“降低账户单日转向余额宝额度”吴晓求认为,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在采取“釜底抽薪”的“扼杀”态度。这种态度不只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也是不利己的“消极应战”。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改革更多的是推动作用。”吴晓求表示。
对于银行的改革方向,吴晓求告诉《经济》记者:“一是进行平台改革,改革服务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提高对客户的服务程度,尽可能让客户作为主体;二是推动金融产品的规则调整,创造一系列无缝隙的金融产品,要使得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转换无障碍,比如把定期存款转成可以支付的储蓄存款,利息仍然保留;三是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大做精,不要什么都想做。”
商业银行岂有不知的道理?只是让既得利益方爽快地放下一己私利,太难了。
三种金融业态
实际上,银行被试图剥离垄断利润,让银行倍感威胁的互联网金融只能算是“后来者”。
“自从有商业银行的时候,所有人贷款都要经过银行;资本可以上市以后发现要钱不一定非要去银行,可以发债发股票,随着资本市场发展,买股票债券的人越来越多,存钱的人越来越少,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有极大削弱;然后才是互联网金融,首先在支付方式上改革,方便快捷,免收手续费,支付方式转变后,通过银行进行支付的体系受到极大挑战。”吴晓求说。
未来,我们会有怎样的金融体系?
常规地,我们将金融分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而在吴晓求看来,未来的金融体系不如更明确地分类为三种业态: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这三种业态利用各有所长,做好分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规律。”吴晓求表示。
对话
《经济》:您提到的三种金融业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吴晓求:它们就像农业、工业、信息3个时代一样。农业时代用过的规矩,不能照搬地用到信息时代。所以商业银行的规则,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
《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银行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吴晓求:在中国,研究很多问题都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如果一开始就把它否定,后面就没法研究了。首先我们要看到余额宝之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受欢迎的东西必然有它的迷人之处。最首当其冲的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虽然近期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比商业银行普通的理财产品高。据我所知,商业银行现在的理财产品,很多时候只能达到3%的收益率,这么低的水准,也能叫做“理财”吗?
与其说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是一种威胁、挑战,不如说互联网金融对整体金融体系改革将起到推动作用。余额宝的高收益率让我们看到了利率市场化后标准收益率的方向。
如果政府始终站在银行的角度,看谁动了它的奶酪,就要制止、扼杀,那么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会始终保持落后的状态。每一种金融业态都有其存在、发展的价值,未来,银行在某些方面该放手的就应放手。
《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具体方向为何?
吴晓求: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金融体系的链条不断加长,覆盖面更广,中低收入阶层也能享受金融产品带给民众的便利,最终,实现“普惠金融”。国家政策也应当有这个指向,这样才能推动金融业的竞争,实现利率市场化。
由于第二、第三业态出现,金融功能趋向专业化,金融开始实现重大转型,普惠原则也开始逐渐被遵循。三种金融业态并存的趋势,不是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它是可以预见的必然结果。
《经济》:您提到银行做“普惠金融”确实有难度。那么难度在哪里?
吴晓求:银行确实可以让金融服务“普照天下”,但对它来说,向中低收入民众也提供金融服务确实有成本问题。如果你是要贷款300万元,那么利差就足以支付利息,可以维持银行的运转,但如果你只想要用10元钱来理财,那么所要支付的各项成本就远远超出了它的收益。
互联网金融因为借助了高科技网络平台,减少了人力成本,没有门槛,可以集中大量的闲散资金。
《经济》:将来传统商业银行会被淘汰吗?
吴晓求:别看我一直夸互联网金融,但它绝对不可能替代商业银行的位置。在大客户贷款方面,银行的各项流程、运作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如果你要贷款2亿元,银行会对你进行信用评估,观察你的信用表现,检查你的财务报表,这些人力成本都能够用利差支付。互联网金融想要做到这些就比较难了,资金实力上也要大打折扣。应对大客户,绝对是商业银行的强项。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到,不同的金融业态各有所长,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所以银行不必对另外两种业态持恐惧心理,它本身的优势仍然在那里。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