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行业内卷,也不能无视规则

时间:2024-04-24

文/朱荔丽 任佳玥

“倒奶事件”是谁的错?

奶企对效益最大化的追逐,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选手出道的困难,使得每个群体都在指向最终的目标——收益,奶企冠名为了名利双收,平台办节目要既有流量又有收益,粉丝希望把自己喜欢的爱豆打投到更大舞台上。从各自诉求来看,每个群体都没有错,但是三方的诉求叠加在一起,使得选秀营销走上了一条只问利益不问出处的歧路。

打投文化的不正之风

除去粉丝的不理智、疯狂、无脑追星等因素,整个饭圈的打投之风也是愈发走向极端。一次次打投的背后,是粉丝一次次被掏空钱包。“自己可以饿死,但偶像不能不出道。”在很多粉丝眼中,不为爱豆花钱好像就不配当粉丝。“一张专辑才3块,买个100张不过分吧,不过是一支口红的钱”“学生党少喝几杯奶茶多买几张哥哥的专辑不行吗?”这些话语在微博中比比皆是,在这种饭圈PUA话术的裹挟下,粉丝们倾尽所有。尤其是很多未成年粉丝,不仅没有赚钱能力,心智也不成熟,常会陷入“超额消费”“借贷追星”的陷阱中。

客观来说,出于喜欢,粉丝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为偶像投资,是个人选择,能为自家爱豆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让粉丝自身得到参与感与满足感。但在某些极端粉丝的逻辑里,“金钱=爱”,有多爱偶像,就必须花多少钱来体现。如果花钱少,就会被道德绑架和人身攻击为“不配爱”。于是所有的喜欢和支持,就变成了买不完的品牌、打不完的榜单、做不完的数据,结果就是“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打投风气也愈发极端。

企业对流量与销量的过度渴望

近年来,整体经济形势紧张,行业内卷加剧,倒逼快消品牌巨资投放的依据只看销售数据。而选秀综艺粉丝强大的执行力、疯狂的打榜行为,不仅让选手看到了机会,也让资本看到了商机。再加上竞争关系的进一步刺激,平台方和品牌方便不顾后果地追求流量与销量。

首先来说平台方,爱奇艺的《青春有你》与腾讯视频的《创造营》一直是爱豆选秀的两大头部,它们之间也是暗暗较劲、互不相让。今年由于《创造营》的抢先开播与要打造国际团的形式还有那些异常出彩的国外学员,让它们赚足了眼球。随后开播的《青春有你》比起大放异彩的《创造营》来说在口碑及关注度方面均占下风,这对爱奇艺来说压力剧增。经受如此的竞争压力在面对巨大的利益与商机时,就会把其当作救命稻草一般,进而会忽视一些负面影响,不顾后果地陷入利益的漩涡。

然后再来说一说品牌方——蒙牛。对蒙牛来说老对手伊利蒸蒸日上,更是给它带来巨大压力。最新的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蒙牛的营收为760.35亿,同比去年下降了3.78%;归母净利润为35.25亿,同比去年下降了14.1%,这是近几年来蒙牛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倒退的情况。这些直观的数据更是给蒙牛沉重一击。

据报道,去年蒙牛真果粒在赞助《青春有你2》时,就发生了类似的倒奶事件。但蒙牛在2020年财报里,却依然得意洋洋地指出:“真果粒通过赞助《青春有你2》,在疫情期间与年轻消费者积极沟通,实现逆势增长。”甚至在今年的《青春有你3》中依然选择把二维码印在瓶盖内的这种形式。

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品牌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惨烈的后果也在此次事件中展露出来。在近期丑闻影响下,蒙牛的股价持续下跌。数据显示,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蒙牛的股价已经跌超10%,市值蒸发达164亿元。但蒙牛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还有长期经营的良好口碑。

要想做好粉丝经济,调整诉求,找准方向最重要。

品牌的长期规划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其实蒙牛在制定规则时只要稍加思考,多考虑一下后果,本是可以正确引导粉丝的。比如说公益营销,把粉丝买的奶直接寄去山区,让孩子们也能喝上牛奶。粉丝也会收到一串密码,用来为偶像打榜。又或者在奶与任务间建立桥梁,“xx瓶奶=xx任务”,而这些任务也可以与社会公益、品牌传播相关联。粉丝们通过完成任务来兑换相应奶数所拥有的投票权。很多事情,蒙牛都可以去做,但却偏偏选了看似简单实则最糟糕的那项。

问题的根源在于品牌只把粉丝当成韭菜去割,其实粉丝经济是可以做出口碑,即把流量作为口碑的入口,通过产品质量,利用新媒体运营等组合营销方式,让粉丝逐步成为品牌的粉丝,这才是用好流量的最佳方式。通过这种长时效性的规划,可以逐渐培养品牌的知名度、尝试率、复购率和忠诚度等,从而促进品牌的长期发展。

品牌的长期规划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是能帮助企业走出低谷的最重要的投资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