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回顾中学西渐 推动国际交流——读《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有感

时间:2024-04-24

文/杨艳梅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孙小礼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众所周知,莱布尼茨(1646—1716)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还是一位哲学泰斗。莱布尼茨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值康熙年间,那时有一批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同时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带入中国,也陆续把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传入西方。莱布尼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始终关注和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贯穿他的一生。莱布尼茨没有来过中国,他主要通过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与欧洲到中国的传教士们直接交谈和通信来研究中国。

毋庸讳言,目前国内真正深入研究莱布尼茨与中国的专家学者还不多,莱布尼茨的许多著作也尚未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们对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至今也只是一知半解。可喜的是,2019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孙小礼教授的《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这是“中学西渐丛书”中的一本。“中学西渐丛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文化主流的历史现象,系统研究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书名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莱布尼茨”和“中国文化”,光书名就足以引人注目了。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第一章讲述莱布尼茨的经历以及他的科学成就和哲学思想。第二章至第八章按各个专题讲述莱布尼茨怎样研究中国、怎样赞扬中国文化以及怎样热心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并分析澄清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某些误读和中国人对莱布尼茨的一些误读。此外,书后还有两个附录,方便有关学者进一步研究。在我们这个大力提倡创新的年代,管窥莱布尼茨的某几个创新成果,的确能学到一些东西并受到启迪。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举出很多人比较熟悉的三个创新成果。

发明机械式计算机。莱布尼茨钻研数学期间发现,“让一些杰出人才像奴隶般地把时间浪费在计算工作上,是不值得的”。莱布尼茨尝试在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运算的算术机上进行改进,但他很快发现,现有的结构实在无法实现他心目中的自动化,于是他只好重新设计。最终,莱布尼茨在帕斯卡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自动执行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发明微积分。莱布尼茨和牛顿分别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可惜的是,莱布尼茨的荣耀都毁于和牛顿的微积分之战。微积分之战始于1708年,由牛顿的支持者首先挑起。这一年,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早已功成名就。论战期间,牛顿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皇家学会开展了一次号称没有牛顿参与的客观调查,得出了牛顿是微积分发明者的结论。关于发明微积分的过程,已有许多专著和文章讲得很多了,因此,孙小礼教授在书中只是“点睛”式地进行了介绍。

建立二进制。《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第五章是“二进制与《易》图符号”。其实,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时并不知道八卦的符号,即阴爻和阳爻的符号。也就是说,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与八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二进制的发展与八卦完全无关。莱布尼茨后来见到八卦时,几乎立刻就把八卦符号与二进制联系了起来。孙小礼教授对此介绍得比较多,还特意列出5个“依据”说明二者的关系。

显而易见,《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主旨是介绍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孙小礼教授提出,为什么许多人都认为莱布尼茨是从八卦符号中看出了其中二进制的“奥妙”呢?就在于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由于“太”向往了,自然就生发出了一些让中国人都自愧不如的东西。再说一说莱布尼茨的中国“情结”,这是本书的中心。17世纪末,莱布尼茨通过梳理与传教士的书信,编辑出版了《中国新事萃编》。临终前他正在撰写的著作是《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莱布尼茨希望以传教士为媒介,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作了种种努力。1997年,《中国新事萃编》出版300周年之际,德国莱布尼茨协会副主席等学者联合呼吁“中西合作无疑将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存条件的改善。但不要忘记的是,莱布尼茨的大同思想还有另一含义,这就是大同的条件是保持文化的多样,促进文化的多样发展”。他们还强调,“从能够将所有人结为一体的理性出发,以由此产生的自然哲学为基础,承认另外一个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亦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立权,莱布尼茨是第一人”。因此,我们重温《中国新事萃编》,不但可以深入了解莱布尼茨本人的思想,还可以加深对我国提倡的文化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的认识。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还叙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认识比较,并且在这种比较中“充分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尊重,特别是对中国的伦理道德和实践哲学的赞许”。莱布尼茨写道:“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如果说我们在手工技艺方面能与之相较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他还说:“承认这一点几乎令我感到惭愧。”莱布尼茨还赞扬了康熙皇帝,认为康熙“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大陆上的柏拉图曾经强调过的那种观点,即人类只能借助数学掌握科学的奥秘”。为此,莱布尼茨主张欧洲与中国要相互学习,并指出:“我担心,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将很快在原来占优势的方面落后于中国人。我这样说,并非因为我忌妒中国的觉醒。恰恰相反,我由衷地祝福他们。我只是希望我们也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首先是学习他们的实用哲学和合乎理性的生活方式。”通过真诚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莱布尼茨谦逊的品德,也能体会到他对中国的友善。

莱布尼茨改进的机械式计算机

一言以蔽之,《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让读者看到了作为“中国通”莱布尼茨,了解到了他的中国观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的影响。通读《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后,笔者对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出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孙小礼教授已经八十高龄。她在研究莱布尼茨时,也许会感叹“吾老矣,有俟来者”,真心期盼国内莱布尼茨研究后继有人,更多研究力作不断涌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