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张建业
前几日与两位写书法的朋友聊天,又谈到临帖的话题,老话重提,都认为写书法必须临帖,当问之为什么临帖,如何临帖?回答就五花八门了。“临帖就是要写像”“要写像,就必须用功”“临帖就是写其意,不用写像”……临帖真的是如此吗?
余自幼习书,走过不少弯路,近10余年的临帖,真、草、隶、篆诸体皆临,功夫没少下,收效甚微,不知所从。
200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得书坛诸大家亲授,如梦初醒,方寻得门径。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后多年的书法研习实践,对临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书法要临帖是大家公认的,临帖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认为临帖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提高书写者对书法美学的认知。能做字帖的书法,都是历代经典,举世公认的范本,代表书法审美的正脉。甲骨文的率真,金文的古雅,小篆的唯美,汉隶的朴茂,皆是时代审美的缩影。通过长期临帖,自然能提升对书法审美深层次的理解,对书法特有的美学概念体系抽丝剥茧,了然于胸,为以后书法创作奠定高标准的审美范式。
二是训练驾驭毛笔的能力。临帖实践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把字写像,写像的背后是解决驾驭毛笔的能力,还原古人书写的自然状态。当你用毛笔在书写过程中能准确表现字帖内容,既有起、承、转、合,浓、淡、干、湿,又可做到点画精准、形神兼备,就说明你已成功驾驭了手中的毛笔,让它成为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进而按自己的审美书写心中向往的墨迹。
这才是临帖的目的和意义。
那么如何选帖、临帖?
自隋唐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学习书法无一例外从楷书启蒙,书法无疑是通往仕途的必备技能,以至于历代参与科举的文人,都能写一手类似统一标准的“馆阁体”。而书法的艺术个性必然弱化,即使有书写天赋之人,也要在政治规范的审美中书写,为自己的仕途锦上添花。
当然,一旦迈过科举门槛而踏入仕途的佼佼者们,随着世俗人文的阅历不同,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天赋诸元素的差异,遂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格调,左右书法的面目呈现,或浑穆雄强,或典雅简约,个性在自由书写中得到释放,形成自己的审美表达。加之在政坛、文坛的社会影响力,历代精英们的墨迹也自然成为传承的书法经典,如我们熟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
张建业临王羲之《远宦帖》
前人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延续至今。近些年,对书法学习从何种书体入手有了不同的声音。这是书法艺术与时俱进的必然。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的普及,毛笔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原本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审美标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尤其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更是让书法艺术走上以视觉审美为主的层面,让书法创作无限接近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以视觉冲击、笔墨质量、个性创新作为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参考。
因此,当书法作为艺术为主要学习目的时,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比传统学书法的墨守成规更重要,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对于年幼者,可以通过兴趣发现书法艺术的天赋,为将来学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成年人,让兴趣渐变成有益的爱好,让生活增添些许文化艺术的色彩。兴趣的产生,源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些许成就的获得,适当降低难度,让陌生毛笔的手在简单的操作中与之熟络起来,变得轻松自如,并能书写出超越以往的自己。
张建业篆书创作
张建业行书创作
孙过庭在《书谱》上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因此,初学者选帖宜平正为上,我对初学书法的学生主张从隶书入手,选隶书中规整平和的碑帖为范本,如《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此类碑帖笔画匀称、结构规矩,有装饰美感,相对其他碑帖及楷书容易入手,学习效果明显,更容易让初学者接受。
选好帖后,就要临帖了。临帖包括精临、背临和意临等。先说精临。精临就是尽可能写像,仔细观察,行笔要慢,就像初学舞蹈、武术练习基本功,每个动作可以慢,但要到位标准;动作熟练以后,再按要求做到急徐畅涩、收放自如,舞出神采、打出精神。书法用笔亦是如此,只有笔画结构先写到位,把毛笔用对。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这个意思。用笔熟练后,再讲究用笔的节奏,还原古人书写状态,强调书写性,解决气韵的问题。
临帖切莫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少而精。精临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是理解笔墨性能的实践体验,如同力量训练对于运动员一样,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是背临。所谓背临就是在精临一段时间后,不再看一字写一字,凭一眼的记忆,书写字帖的内容,目的是提高手、眼、脑的合作能力,检验对字帖的观察、记忆程度,尤其注重与原帖神韵的相似,这是量变到质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反复训练,对照原帖加以改进,让审美区域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精临、背临一段时间后,控笔能力、书写技巧比较熟练,有了一定的审美判断,基本掌握所临字帖的气质特点,对字帖的字法、章法、墨法了然于胸,有创作尝试的冲动,这就是意临。意临是较高层次的临习,不求形似,不拘泥于点画位置,抓住意蕴精神,写出自己对所临字帖的理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也是意临要达到的境界。
意临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出帖的关键,只有在意临的基础上,方可融入更多的个人审美,形成自己的书写状态,摆脱原帖对个体的束缚。
临习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字帖,都要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反复训练。而后,个人因天赋、阅历的不同,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既能自由书写又在法度之中,方能水到渠成。
对于初学书法的成年人,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虽然成年人理解能力较强,但练习书法的时间相对少,如果按部就班去研习书法,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良好的初心很快被书法练习中的枯燥乏味消解掉。于是采用“以创代练”的方法,一段时间过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书写技法,还是学习兴趣都大大提升,印证了“以创代练”的可行性。
所谓“以创代练”,就是在所选择字帖中,集字成句,如自己喜欢的四字成语等,按前面精临的要求逐字练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收获。在少数字的书写中同样可以体会用笔用墨的妙处,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还可选出满意的习作,装裱成作品,补壁于居家及办公之所,或赠送亲朋,小有成就之感会油然而生。这种在文化艺术上从心的稍有付出与点滴回报,便会使内心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慢慢地让书法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品质元素,甚至激活了自身的艺术天赋进而对书法做更深入的研究,也许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
总之,在当下毛笔退出实用以后,以艺术为主线来学习书法,除了考书法专业的学生需要严格按高考大纲学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个阶段的状态与个人的喜好关联不大。除此以外,其余大多是从心之所好来学习的,没有外来要求的裹挟。最初目的也相对简单,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书写水平,培养一种高雅的技艺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已。但是,如果学书法的方法不妥,就会浅尝辄止,错过进入书法艺术正途的机会,体会不到笔墨氤氲滋养中的愉悦,有的还会转向江湖书法的俗道,拉低了自身原有的品位格调,更是得不偿失,临帖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