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点亮冬奥之路

时间:2024-04-24

田麦久

全国政协原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北京体育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2001年我国首次获得夏季奥林匹克奥运会的举办权,“科技奥运”即与“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一起成为办好奥运会的三大理念。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相关部门立即开始对科技冬奥的思考和设计。纵观重大赛事,概由办赛、参赛、观赛所构成。科技冬奥的设计与实现,亦要围绕科学办赛、精彩参赛、便利观赛这三个方面展开。

早在冬奥筹办之初,科学技术部便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运动科技、智慧观赛”等8个方面开展工作,获得丰硕成果。

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国家游泳中心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就可以完成“由水到冰”的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国家雪车雪橇赛道精度和温差控制难题,实现360度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同时可满足延庆高烈度区的抗震要求。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在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在奥运史上亦属首次。清洁能源车辆用车占比将达到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比赛均在室外进行,目前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已经可以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为赛事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总书记指示“办赛要精彩,参赛也要出彩”。面对多年来我国冰雪竞技运动基础薄弱、参与人数不多、在重大赛事中的参赛成绩不突出的现实,国家体育总局制订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科技保障工作计划》,加强参赛队伍建设,经过几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科研所营养中心开发了国家队运动员智能化营养管理数据系统平台,北京友谊医院医疗团队为冰球运动员研发了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智能化诊疗平台、远程诊疗记录仪、5G影像传输系统。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与花样滑冰队合作,在人工智能辅助评分系统、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场景应用、智慧滑冰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在中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科训基地,智能训练系统让运动员的冰上训练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佩戴芯片即可对运动员的速度、滑行距离进行自动追踪,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科研训练基地设立了跳台滑雪风洞实验室,可精准测量运动员训练中的双脚发力和飞行中所受阻力数据,有效地提升运动员在空中保持最佳姿态驾驭雪板飞行的平衡能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北京冬奥会组织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在人员进场、物品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人员体温监测等防疫重点环节,有序推进多项重点技术成果实际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全力保障所有办赛、参赛、观赛人员的防疫安全。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一系列防疫科技创新成果加入测试活动的运行“阵容”,雾化消毒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的启用,实时完成场馆消毒、防疫等工作,同时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组委会将现场观赛与云上观赛相结合,采用先进传播技术,组织智慧观赛。冬奥会期间,5G信号将覆盖所有场馆、连接场馆的道路以及京张高铁,这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

针对天气寒冷且要室外观赛的问题,相关研发团队聚焦观赛环境的舒适性提升技术,实现零下20摄氏度体感温度下,设备表面温度10秒内升至40摄氏度以上,显著提升了观众热舒适感受。

作为世界上的首座双奥之城,把北京2022年冬奥会办得更加精彩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庄重承诺。借力于现代科技,我们一定能办好一届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北京冬奥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