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那一天的节目

时间:2024-04-24

文/李佳明

前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已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欢迎,效果越来越显著。***总书记率先垂范,并把历史形象地比喻成每一个人的“教科书”“好老师”“必修课”“营养剂”。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直言: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史,才算真正中国人。沿着钱先生的思路深入: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就应当知道更多中共党史;我是一名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党员,就应当了解更多中国广播电视史。于是我在学习党史的同时,也翻看了系列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书籍。历史星空下,其中“那一天”的历史,以及围绕着“那一天”发生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也产生了想与更多人分享的冲动。古人推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接下来的分享,我想仅以一位口述者的身份来表达,不过多加入自己的感受。因为历史在每一个人心中产生的涟漪都是不一样的。那么,“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

那一天之前

尽快上马。

世界上最早正式播放电视节目的国家是英国,时间是1936年。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终止。战后欧美国家率先恢复电视发展,我们的近邻日本于1953年成立电视台,随后亚洲的菲律宾、泰国陆续跟进。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要在北京建一座中等规模电视台的计划。为此周恩来总理批示:“将此事一并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1956年5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在听取相关汇报时,主张先搞黑白电视,但重点要发展彩色电视,因为彩色电视更逼真,更接近生活。同时希望电视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要国产。当时便有一批技术人员在捷克斯洛伐克学习。

正当一切都按部就班推进时,一件偶然的事情,却让中国电视事业的筹建开启了“加速度”。1957年下半年,一条消息传来:台湾地区将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计划在1958年10月开播。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当即决定:一定要争口气,赶在台湾地区之前建立电视台!大陆的电视事业要尽快上马!当时还把这个想法向苏联专家请教,结果是“一盆冷水”泼来,苏联专家认为当时的中国缺乏发展电视的条件。冷水怎会浇灭中国广播电视人的热情和勇气?虽有风险,还要上!

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电视台。广播员正在向观众介绍当天的电视节目(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1957年8月1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决定成立“北京电视台实验台筹备处”,任命罗东为主任,孟启予、胡旭为副主任,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调来了6名摄影干部,共9人。

多管齐下。

箭在弦上,和时间赛跑,而且是多跑道同时进行。

自主研发。

1957年8月,北京广播器材厂接受任务: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控设备。从捷克斯洛伐克学成归来的章之俭等人担任设计,清华大学协助。仅仅几个月,1958年年初,便成功试制出1千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送室低周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7台。同时从国外购买了摄像管等关键器件,为电视台创建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学习借鉴。

1957年12月,“北京电视代表团”赴苏联和民主德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察,为建立电视台做业务上的准备。

就地取材。

演播室没时间建了,就把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进行改造。排练厅空间高度不到3米,以至于无法安装灯光设备。导播室怎么解决?就再用三合板在排练厅的角落隔出一个9平方米的小屋。当时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天热时,那里就像一个蒸笼。同时继续壮大队伍,人员从筹备之初的9人增加到试播时的30多人。成立编辑部,下设办公室、政治组、文教组、文艺组、美工组等。经过广泛挑选,最后选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沈力担任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使命宣言。

各项工作基本准备就绪,1958年4月29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报告党中央:北京电视台拟于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得到批准。报告同时对北京电视台的性质和任务作出规定:电视台虽冠名“北京”二字,但它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电视台。“电视台应当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在实验期间,电视广播很难担负起党的各项宣传任务,但在定期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尽可能地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并为少年儿童观众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中国广播电视人撸起袖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静待5月1日的到来。

那一天之中

第一份节目单。

1958年5月1日19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上空,首次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映衬有“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当天的节目如下:

19点05分 政治节目

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

(发言者:北京通用机械厂八级钳工佟春荣,北京市劳动模范、石景山钢铁厂二高炉炉长刘万元,北京西郊四季青弄恩耶生产合作社主任郝德才)

发言内容主要是介绍他们所在单位的生产情况以及今后的跃进计划。在讲话中插播了一些生产图表和照片。

19点15分 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

19点25分 文艺节目

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

作者:陶冰、大行

(朗诵者:中央广播剧团 李燕、王显)

19点30分 舞蹈

一、《小天鹅舞》(表演者:北京舞蹈学校欧洲舞剧科四年级学生 沈清燕、吴振善、郑一林、钟润良)

二、《牧童与村姑》(表演者:北京舞蹈学校民族舞蹈科五年级学生 邓传玉、朱清渊)

三、《春江花月夜》(表演者:北京舞蹈学校民族舞蹈科教员 周广慧)

19点50分 科学教育电影《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 厂摄制)

这就是中国电视事业的第一份节目单。其中有一点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当天的节目除了纪录片和科教电影外,其他节目全是现场直播。不是因为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当时电视台连录像设备都没有。

幕后的“节目”。

有人说,电视从诞生之日起,便自带光环。因为方寸荧屏总是在努力呈现最美好的效果。所谓“荧屏一分钟,幕后多少功”,其实,幕后时刻都在发生着观众看不见的“节目”,这些“节目”只有在电视人的记忆和茶余饭后中才会“反复播放”。

当时筹备处主任罗东(相当于台长)对那一天的幕后“节目”回忆道:“场地本来就不大,加上没有录像设备,所有的节目都是现场直播,演播室里川流不息,上个节目未完,下个节目的演员就被带进等待。设备都是自己造的,应该说还没完全过关,不时出现故障,不是这台摄像机出现杂波,就是那台设备没有了图像。原来的节目设计突然被打乱,二号机坏了,赶紧想拉过另一边的一号机顶上。但地上到处是电缆,我在导播室急得满头冒汗。这时,演播室里有不少同志一声不响地跑过来帮着分开电缆,使一号机及时到位。这个节目尚未播完,下个节目的演员已经开始陆续进入演播室,可是就在墙边有一台摄像机正在出字幕,演员走过就要进入图像。这怎么行,我在导播室无论怎样打手势,他们也看不见。这时,场内做其他工作的同志发现了,一把把演员拉住,带着他们绕过摄像机,避免了一次事故。每次播出都是一场‘危机四伏’的战斗,那真是不分什么主任和普通工作人员,也不分什么工种、工作,为了保证播出,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战斗。”

只求一张合影。

若干年后,在《中国的电视台》(《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一书中,对于“那一天”是这样点评的:“节目虽说不上丰富多彩,但有讲话、朗诵、舞蹈和电影,也还是形式多样。在一个小小的临时演播室里组织这样多的节目,人们进进出出,乱成一团;加之摄像机故障,打乱了原来的分镜头计划,导演们搞得手忙脚乱;大家兴奋、紧张,主动抢任务、补漏洞,为这有历史意义的播出忘我地工作。当全部节目完了,播出结束时,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有的激动地跳起,有的相互祝贺,人们纷纷聚到演播室,打开全部灯光,拍下一张十分珍贵的合影,纪念这终生难忘的一天。”

新华社为此向世界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那一天之后

周总理来了。

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每周二、四播出),短短四个月后,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每周播出增加到4次(星期二、四、六、日),每次两个半小时。1959年1月1日由每周4次增加到每周6次。

1959年2月19日,周恩来、陈毅、薄一波、习仲勋等同志视察了广播大楼,并参观了电视播送室、总控室、播音室等技术设施。当时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道:“1959年2月19日的晚上,周总理来到我们这个演播室。当总理发现电视播音员桌上花瓶里插的是假花时,就对我们说:‘以后你们到中南海去摘鲜花吧!’当时我们竟不知所措,连‘谢谢总理’都没说。鲜花,是总理、是党对电视事业的深切关怀。我们从总理那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来的喜悦和鼓励感受到骄傲和力量,因为那喜悦和鼓励是由于我们填补了中国电视这块空白。中国电视广播一经起步,就意味着它将一往无前。”

一年中的十个“第一”

。5月1日那一晚之后,中国广播电视人找到了感觉。

5月29日,播出第一个少儿节目:中国木偶艺术团演出的《两个笨狗熊》等5个木偶小戏。

6月1日,播出第一条电视新闻片:《红旗》杂志创刊(记者:李华、孔令铎)。

6月8日,第一次播送电视讲话。讲话人: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崔希贤。

6月15日,播出中央广播实验剧团演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导演:胡旭)。特别之处是,这部电视剧是直播的,表演场地就是那个由60多平方米排练厅改建的演播室。

6月19日,第一次现场直播体育比赛实况:八一男女篮球队同北京男女篮球队表演赛。解说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声道。这一天,也应是广播与电视第一次完美地合作。

6月26日,第一次在剧场进行文艺节目现场直播,内容是残疾军人的文艺表演。

7月,拍摄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记者:孔令铎、庞一农)。

8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复中央广播事业局:“同意出版《电视节目报》周刊”。

9月4日,播出我国第一部专为电视创作的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内容是工人邱财康的事迹。

10月1日,使用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转播国庆大典。

雨后春笋。

随着北京电视台的开播,全国的电视事业也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1958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12月,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建成试播。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决定由点到面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电视台。1959—1961年,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先后开播,陕西、辽宁、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电视台。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为北京电视台书写了台名。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018年3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后话

非常有幸,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中央电视台30年(1958—1988)》一书中,还能读到1958年5月1日晚在场的前辈们留下的滚烫的文字。所谓“后话”,便是再来聆听一下他们后来说的话。老人言,分量极重。

“(我们)开始了研究、设计和试制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争气,为广播事业再上一层楼的决心,就像核裂变一样释放出难以估计的能量。”梅益(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说。

“我当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电视是一种新兴的传播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而且这种开创的事业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战斗乐趣。我这个人就是喜欢那种‘打天下’的工作,这种爱好也许是从过去战争环境中带来的吧。”罗东(时任筹备处主任)说。

“在富丽辉煌的殿堂面前,后人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通向殿堂的道路铺石垫土的人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建造殿堂而加砖添瓦的工匠。”孟启予(时任筹备处副主任)说。

“置身于观众之中的自我感觉,才是镜头前正确的自我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开口说话,愿望是积极的,内心是充实的,感情是由衷的。”沈力(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说。

是啊,愿望积极、内心充实、感情由衷的人,都是生命精彩的人!人精彩,节目自然精彩!人的精神永恒,节目精彩永远!

由于学识和资料有限,这次分享难免挂一漏万,但我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能遗漏这条信息。在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中,第三条信息简短而醒目:1957年8月,筹建机构的9位同志全部是共产党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